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2卷  第1期

临床研究论著
PD-1抑制剂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后超进展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诗韵, 千年松, 闫欢, 苟苗苗, 戴广海
2021, 42(1): 1-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1
摘要(1897) HTML (75) PDF(16)
摘要:
  背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o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治疗,并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患者似乎并没有从ICI中受益,而是出现了疾病的加速进展,称为超进展(hyper progressive disease,HPD)。  目的  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时超进展的发生率并探究其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4月- 2019年4月行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计算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生长速率(tumor growth rate,TGR)。超进展定义为在应用免疫治疗后6 ~ 8周内首次评估时的TGR与先前治疗时的TGR增加值超过50%。计算超进展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从135例可评估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鉴定出22例超进展患者(16.3%),其中胰腺癌7例、食管癌2例、结直肠癌5例、胆管癌3例、肝癌2例、壶腹癌1例、胃癌2例。超进展组行免疫治疗前转移器官数目超过2个的患者比例更高(54.5% vs 18.6%,P<0.01),肝转移(77.3% vs 52.2%,P<0.01)及乳酸脱氢酶超出正常上限者(45.5% vs 18.6%,P<0.01)比例更高。与未发生HPD的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患者相比,HPD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低(中位OS:3.6个月vs 6.2个月,P<0.01)。ROC分析显示,胰腺癌患者使用PD-1单抗治疗后1个月内特征性肿瘤标志物CA199较影像学检查前升高166.84%,对HPD的发生有预示作用(敏感度85.70%,特异性94.10%)。  结论  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超进展可能与转移器官数目、肝转移、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相关,其中胰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CA199在1个月内上升幅度达到166.84%或以上提示可能发生HPD。
乙醛脱氢酶2基因型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杨美艳, 韩博, 徐勇, 杨朝荣, 盛名, 郭爽, 王蕾
2021, 42(1): 7-9.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2
摘要(34) HTML (37) PDF(4)
摘要:
  背景  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是线粒体内代谢乙醛的重要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患者有保护作用,然而ALDH2基因型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关系的研究甚少。  目的  探讨ALDH2基因型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 - 12月北京昌平区医院心内科拟诊为早发冠心病患者204例作为受试者,年龄18~65岁。应用ALDH2基因试剂盒行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基因为野生型(ALDH2 *1/*1)组,基因突变杂合子型(ALDH2 *1/*2)与纯合子型(ALDH2 *2/*2)组。由同一介入治疗团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计算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并比较支架置入情况。  结果  ALDH2野生型130例,突变杂合子型61例,突变纯合子型13例。野生型组与非野生型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脂指标、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野生型组中位Gensini积分更低[22(10, 49) vs 26(8, 44),P=0.01],中位置入支架数量更少[1(0, 2) vs 2(0, 3),P=0.01]。  结论  ALDH2基因型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ALDH2基因突变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重。
血浆循环核酸应用于肝细胞癌诊断与预后评价的初步探索
王瑨, 柳俨哲, 陈况, 钱自亮, 胡明根
2021, 42(1): 10-1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3
摘要(272) HTML (28) PDF(8)
摘要:
  背景  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主的肝肿瘤在中国人死亡危险因素中排第5位,肝细胞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2.5%,对确诊肝癌的患者进行分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可以在术前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进行精准预测的方法。  目的  探讨血浆循环核酸(circulating free DNA,cfDNA)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风险中的作用。  方法  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9年3 - 10月61例肝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选取其中43例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和6例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染色体不稳定分析,即超灵敏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ultrasensitive-chromosomal aneuploidy detector,UCAD)得到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评分,该评分是对比患者cfDNA与人类正常基因组的测序结果,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患者循环核酸不稳定性的程度。分析CIN对于诊断HCC、预测MVI及术后复发的价值。  结果  对患者的CIN评分进行log10转换后,HCC患者的CIN评分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0.421 vs 2.282±0.099,P=0.032)。血浆CIN评分 ≥ 1 697.5预测MVI阳性的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86.7%,优于甲胎蛋白以及现有的预测模型。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14例血浆CIN评分 ≥ 1 697.5的HCC患者中有5例在半年内复发(35.7%),而29例CIN评分较低(<1 697.5)的患者仅有2例(5.71%)复发(P=0.019)。  结论  cfDNA染色体不稳定性评分 ≥ 1 697.5可在术前预测肝癌患者发生MVI的风险,优于现有的预测指标,并且提示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
直肠前切除术延迟性术后肠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杨宇, 李宇轩, 宋建霖, 刘智龙, 刘帛岩, 赵鹏跃, 朱圣宇, 杨星朋, 李松岩, 王玉锋, 杜晓辉
2021, 42(1): 17-21.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4
摘要(89) HTML (21) PDF(4)
摘要:
  背景  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rolonged postoperative ileus,PPOI)是结直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关于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 of rectum,AR)后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很少。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AR后PPO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2016年8月- 2018年8月行AR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患者130例的病例资料,统计PPOI的发生情况,分析PPOI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  结果  130例行AR的患者中30例(23.1%)发生PPOI。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术中出血大于200 mL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对术后发生PPOI的影响显著(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3.012,95% CI:1.139 ~ 7.966)、术中出血大于200 mL(OR=5.318,95 CI:1.712 ~ 16.521)、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OR=5.379,95 CI:1.614 ~ 17.925)是PPOI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PPOI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60(95% CI:0.670 ~ 0.849)。  结论  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大于200 mL、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是AR患者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构建的AR术后发生PPOI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评价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内镜下经小骨窗清除亚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伊柯帆, 刘亚松, 赵恺, 刘若愚, 许百男, 孙国臣
2021, 42(1): 22-25.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5
摘要(93) HTML (15) PDF(1)
摘要:
  背景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类颅内血肿。其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尚无明确治疗标准。这类血肿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为内镜下经小骨窗清除血肿提供了可能。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小骨窗清除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2月- 2019年6月11例需要手术的外伤性额颞顶叶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内镜下经小骨窗方式清除血肿(顶结节后方形成一个直径3 ~ 3.5 cm小骨窗)。分析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内镜工作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等指标。  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50.7±18.4)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术前平均血肿体积为(101.02 ± 45.14) mL,术后第2天的CT扫描示无残留血肿,平均血肿清除率100%。颅脑CT提示术前平均中线移位为(11.45±3.66) mm,术后第1天显著改善至(5.15±1.92) mm (P<0.01),术后1个月中线正常。患者均无术后再出血。切皮到完成缝合的中位时间约35 min;内镜手术时间为20 min;总失血量<50 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平均得分为13.18±2.18;术后第1天改善为15±0(P=0.02)。  结论  本组内镜下经小骨窗清除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取得满意疗效。相较于常规开颅手术,此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
贫血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脑氧饱和度与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苏秀珠, 张燕, 王丽萍
2021, 42(1): 26-29.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6
摘要(48) HTML (8) PDF(1)
摘要:
  背景   脑对缺氧性损伤敏感,贫血可引起患者术中脑氧浓度下降,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贫血对围术期中枢神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贫血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脑氧饱和度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 2019年10月拟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132例患者,根据术前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b)分为3组:正常组58例(N组,Hb>120 g/L),轻度贫血组45例(A组,90 ~ 120 g/L),中度贫血组29例(B组,60 ~ 90 g/L)。记录各组患者在手术开始(T1)、改变体位(T2)、改变体位后40 min(T3)以及人工气腹结束(T4)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并计算各时间段的脑氧饱和度(rSO2)平均值和术中脑氧合不良发生率。比较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浓度变化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率。  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清S-100β浓度、术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比较,A组在各时间点的rSO2、术中脑氧合不良发生率和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在T0(70.7%±6.3% vs63.6%±8.5%,P<0.01)和T3-4(81.2%±7.5% vs 71.6%±17.8%,P<0.01)时的rSO2降低,术中脑氧合不良发生率(10.4% vs 34.5%,P=0.02)升高,苏醒时间(min)(14.0±4.7 vs 17.4±4.9,P=0.01)延长。与N组比较,B组术后MoCA评分[Md(IQR)][28(27,29) vs 27(24,28),P=0.03]降低,血清S-100β浓度(μg/L)(0.48±0.17 vs 1.08±0.37,P=0.00)和POCD发生率(17.2% vs 44.8%,P=0.02)升高。  结论  中度贫血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更容易出现脑氧饱和度下降和中枢神经损伤,POCD发生率更高。
基层部队官兵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艳明, 赵茂翔, 汪驰, 王淼, 石亚君, 董颖, 张东, 韩宝石, 李宗斌, 陈韵岱, 薛浩
2021, 42(1): 30-33.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7
摘要(75) HTML (89) PDF(3)
摘要:
  背景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处于特殊的军事环境和压力因素中,其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基层某部官兵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与危险因素。  方法  2019年9月对某部1 634名官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部队官兵高血压患病率。对诊断为高血压的官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探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 hip ratio, WHR)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1 634名官兵,平均年龄(25.11±4.90)岁,多数为男性(1 618例,99.02%)。高血压患病率为3.12%(51/1634),1级高血压50例,2级高血压1例。统计分析发现高血压组的年龄偏大,WHtR超标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WHtR、WHR与收缩压(r=0.19,r =0.18)、舒张压(r=0.17,r =0.22)升高相关(P均<0.01)。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心率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WHtR、WHR与收缩压(β=0.18,β =0.13)、舒张压(β=0.20,β =0.21)均有相关性(P均<0.01),而BMI仅与舒张压有关(β=0.07,P<0.05)。  结论  本组基层部队官兵高血压患病率为3.12%,绝大多数为1级高血压;与BMI相比,WHtR、WHR与高血压关系更为密切。
基于Myrian影像后处理系统的CT诊断技术在早期肺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刘利, 毛小博, 蒋浩, 马永峰
2021, 42(1): 34-38.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8
摘要(145) HTML (43) PDF(3)
摘要:
  背景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其5年存活率,同时避免一些良性肺部结节接受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对于肺癌患者管理非常重要。  目的  探讨基于Myrian影像后处理系统的CT诊断技术在早期肺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 2019年5月沧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0例未明确性质且高度怀疑为早期肺癌的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切除证实结节性质,将原始CT薄层轴位影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应用Myrian后处理软件进行病灶及周围肺组织、气管的三维重建,根据最终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确定肺结节恶性风险的相关指标。  结果  70例疑似早期肺癌的肺结节患者共94处结节灶,CT扫描显示所有肺结节直径均小于3 cm。经病理学证实为早期肺癌56处,良性结节38处。Myrian后处理技术判断为恶性可能57处,良性可能37处。与金标准比较,Myrian后处理技术诊断早期肺癌的准确率为88.30%,敏感度为91.09%,特异性为84.2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yrian重建后获取的三维形状、病灶位置、结节容积、边缘形态对恶性结节具有预测价值(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容积 ≥ 500 mm3、三维边缘形态为分叶/毛刺/不规则状具有预测恶性结节的价值(HR均<1,P均<0.05)。  结论  Myrian后处理技术可将普通CT断层影像重建为三维图像,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气管、支气管、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早期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心力衰竭与糖尿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李慧颖, 蔡雨伦, 周文丽, 王威, 白永怿, 刘宏斌
2021, 42(1): 39-44.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09
摘要(207) HTML (35) PDF(3)
摘要:
  背景   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皆是现代重大流行性疾病,缺血性心力衰竭(ischemic heart failure,IHF)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类型,然而国内外关于IHF与糖尿病共病的临床研究甚少。   目的   分析IHF与糖尿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2月- 2018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入院的IHF患者430例,根据其是否同时患有糖尿病将其分为共病组和IHF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进行1∶1匹配,对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430例IHF患者中176例(40.9%)患有糖尿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322例患者(共病组和IHF组各161例)纳入分析。共病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衰程度分级Ⅲ ~ Ⅳ级患者所占比例较IHF组高(85.1% vs 73.9%,χ2=6.322,P=0.012);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IHF组更短[(287.3±85.6) m vs (315.3±102.3) m,P=0.008]。亚组分析,共病组男性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IHF组更大[(58.1 ± 3.7) mm vs (57.0 ± 2.8) mm,P=0.012]。中位随访40个月,共病组全因死亡率高于IHF组(26.7% vs 15.5%,P=0.014),累积无MACCE生存率明显降低(log-rank χ2=8.623,P=0.003)。   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更重,糖尿病显著增加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赵华, 张利, 李洪云, 陈静, 梁冬梅, 赵鹏
2021, 42(1): 45-47.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0
摘要(20) HTML (12) PDF(2)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数已达100万以上。因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死亡人数高居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其致死主要原因为艾滋病相关的机会性感染。  目的  分析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机会性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1 - 2018年收治的398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4例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  结果  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最主要的3个临床表现为发热(82.18%)、咳嗽(62.07%)、乏力(45.98%),同时机会性感染发生的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73.56%)。174例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死亡35例,病死率20.11%,入院时基线CD4+ T淋巴细胞数量<200/μL(OR=4.365,95% CI:1.045 ~ 18.232)及未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OR=4.777,95% CI:1.072 ~ 21.291)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数量越少,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越高;入院时CD4+ T淋巴细胞数量、是否已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三种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程延飞, 王静, 王辉, 张晋宁, 张琪, 姚元庆
2021, 42(1): 48-52.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1
摘要(78) HTML (22) PDF(3)
摘要:
  背景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一直是辅助生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很多促排卵方案应用于卵巢低反应患者,但哪一种促排卵方案最适合POR患者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枸橼酸氯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注射用尿促性素(human menotropins,HMG)方案、CC+HMG+拮抗剂方案、重组人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拮抗剂方案在POR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结局,探讨更适于POR患者的促排卵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 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的POR患者,共纳入279个促排周期,按照促排卵方案分组:A方案组(CC+HMG方案,42个周期),B方案组(CC+HMG+拮抗剂方案,154个周期),C方案组(FSH+拮抗剂方案,83个周期)。比较三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 用量、Gn使用时间、扳机日促黄体生成素(leuteinzing hormone,LH) 水平、早发LH峰发生率、周期取消率、获卵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和临床妊娠率等指标。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促卵泡生成素(basal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bFSH)、基础促黄体生成素(basal leuteinzing hormone,bLH)、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n用量(IU)C组最多(1842.47±538.95),B组次之(551.79±182.85),A组最少(450.00±151.82);Gn使用时间(d)C组最长(8.51±1.59),B组次之(7.08±2.09),A组最短(6.00±2.02);扳机日LH水平(IU/L)A组最高(10.41±5.29),B组次之(6.53±3.31),C组最低(3.90±3.01);早发LH峰发生率A组最高(33.3%),B组次之(14.3%),C组最低(2.4%);上述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周期取消率A组为23.8%,B组和C组无取消周期(P=0.000)。获卵数C组最多(2.58±1.49),显著多于B组(2.01±1.32)和A组(1.94±0.98)(P<0.05)。卵裂数和优质胚胎数三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A组(13.0%)低于B组(24.5%)和C组(28.8%),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CC+HMG+拮抗剂方案较CC+HMG方案的周期取消率低,临床妊娠率高;与FSH + 拮抗剂方案相比,CC+HMG+拮抗剂方案Gn用量少、时间短、可重复性高、经济负担小,在临床上值得推荐应用。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联合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在妊娠早期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价值
刘洋, 李超, 乔炳龙, 卢彩霞, 赵蕾
2021, 42(1): 53-5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2
摘要(24) HTML (4) PDF(2)
摘要:
  背景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围生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围生胎儿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增高,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或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在孕早期预测FGR的发生,进而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及并发症,成为当前产科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联合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在妊娠早期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 2018年12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1 437例单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入组孕妇均于孕早期(11~13+6周)接受子宫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并检测妊娠血清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根据妊娠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胎儿生长受限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孕早期子宫动脉超声多普勒指标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  结果  1 328例产妇为正常妊娠(对照组),109例产妇发生胎儿生长受限现象(FGR组)。FGR组与对照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R组孕早期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tA-PI)(1.92±0.41 vs 1.78±0.63)、子宫动脉阻力指数(uterine artery resistance index,UtA-RI)(0.75±0.11 vs 0.71±0.14)、发生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的百分比(62.4% vs 4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FGR组孕早期PAPP-A浓度(MoM)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17 vs 1.29±0.32)。此外,PAPP-A联合UtA-PI预测FGR的AUC和敏感度分别为0.793、81.6%,低于PAPP-A+UtA-PI+舒张早切迹预测FGR的AUC和敏感度(0.814,8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孕早期超声多普勒监测UtA-PI联合检测血清PAPP-A浓度是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舒张早切迹指标可略提高预测FGR的能力。
小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疗效
姚名辉, 任崇雷, 叶卫华
2021, 42(1): 57-6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3
摘要(36) HTML (6) PDF(1)
摘要:
  背景   单纯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常采用介入封堵或外科结扎手术治疗,近远期效果良好。当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左心室及二尖瓣瓣环扩大致二尖瓣反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进一步引起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导致二尖瓣反流加重。  目的  总结先天性粗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的粗大PDA合并MR的手术患儿共45例,其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4个月~ 12岁(4.0±8.2)岁。动脉导管直径8 ~ 14(11.7±3.4) mm,分别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直接PDA结扎,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同期PDA结扎术及分期手术的外科治疗策略,比较患儿围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术后MR反流程度、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unction,LVEF)等指标。  结果  45例手术患儿无术后死亡,44例MR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因残余分流合并二尖瓣大量反流,术后2年行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并PDA结扎术。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5 d后康复。术前合并二尖瓣大量反流者,PDA结扎术后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但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  结论  对于小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功能性MR,单纯行PDA结扎可有效减少左心容量负荷,改善MR程度,降低同期手术风险,中远期效果良好,是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
3D 疼痛绘图在腰椎微创手术中评估疼痛程度的应用价值
崔成文, 刘建恒, 张明博, 曹洪海, 陶宇洪, 苏晓静, 李德昊, 黄鹏
2021, 42(1): 61-65.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4
摘要(31) HTML (10) PDF(2)
摘要:
  背景   疼痛绘图(pain drawing,PD)是评估患者疼痛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电子化的疼痛绘图取得迅速发展,但尚无在腰椎微创术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3D 疼痛绘图评估行腰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变化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 2020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60例有下腰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单侧经皮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为此研究设计3D疼痛绘图系统,以疼痛绘图记录疼痛分布范围及程度。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描绘疼痛绘图并记录PD评分值(即三维人体图中着色的像素点数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估疼痛程度及变化。验证3D疼痛绘图能否准确评估腰痛患者腰痛程度及变化。   结果   术前腰痛PD评分值与术前腰痛ODI、V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37,r=0.370;P均<0.01);术中接触、处理髓核、纤维环、黄韧带、后纵韧带四个解剖部位腰痛PD评分值与VAS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7、0.740、0.825、0.684(P均<0.01);三种评价术后腰痛改善效果的指标中,PD评分值改善率与ODI改善率、VAS评分改善率的组内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1(95% CI:0.644~0.870)和0.732(95% CI:0.571~0.839),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术后3个月腰痛PD评分值与ODI、VA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771,r=0.745;P均<0.01)。   结论   腰痛PD评分与其他疼痛评测指标间显示了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3D疼痛绘图是行腰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程度及变化的良好评价工具。
NCX1通过介导钙离子内流损伤足细胞的机制研究
崔少远, 傅博, 王旭, 陈香美
2021, 42(1): 71-7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6
摘要(34) HTML (20) PDF(5)
摘要:
  背景  肾小球滤过屏障由足细胞及足突裂隙膜构成,病理状态下足细胞损伤破坏足突裂隙膜结构,造成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变而产生蛋白尿。钠钙交换蛋白1(sodium-calcium exchanger 1,NCX1)作为Ca2+通道,具有调节钙稳态、维持细胞结构的重要作用。   目的  本研究拟证实NCX1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解析蛋白尿发生的新机制。  方法  建立被动型海曼肾炎(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PHN)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NCX1表达变化;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建立补体激活足细胞损伤模型;Ca2+荧光染色探针Fluo-3检测足细胞胞内Ca2+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足细胞标志物及细胞骨架蛋白表达与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Ca2+下游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NCX1反向模式(reverse mode)抑制剂KB-R7943处理补体激活足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其是否可有效减轻足细胞损伤。  结果  PHN大鼠模型NCX1表达随造模时间逐渐降低,在21 d达到最低;补体激活足细胞损伤模型NCX1表达亦降低;胞内Ca2+浓度明显升高,活化型RhoA、ROCK1和ROCK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NCX1反向模式抑制剂KB-R7943可明显降低胞内Ca2+浓度及下游信号通路蛋白活性及表达水平;补体激活足细胞损伤模型中足细胞标志物Nephrin及Synaptopodin表达减少,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异常,而KB-R7943可显著改善上述异常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足细胞损伤。  结论  NCX1可通过调控钙离子内流激活下游RhoA/ROCK信号通路改变足细胞骨架结构,损伤足细胞,导致蛋白尿。
虾青素对大鼠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周子薇, 郑晓梅
2021, 42(1): 77-82.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7
摘要(22) HTML (19) PDF(2)
摘要:
  背景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虾青素具备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作用,并能穿过血脑屏障,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大鼠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64只大鼠尾状核注入自体血构建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虾青素低剂量组、虾青素高剂量组,每组16只。虾青素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虾青素20 mg/kg、40 mg/kg灌胃,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则给予等体积花生油溶剂,第3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大鼠。干湿重法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小胶质细胞变化,ELISA测定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Iba-1、NF-κB蛋白含量。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17.44±0.89 vs 7.56±1.55,P<0.05),脑组织含水量增加(77.72%±0.89% vs 84.60%±0.90%,P<0.05),细胞溶解、坏死,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被激活,NF-κB(0.092±0.020 vs 0.595±0.028)、TNF-α[(134.83±15.04) pg/mL vs (781.20±100.29) pg/mL]、IL-1β[(170.19±13.19) pg/mL vs (655.11±61.98) pg/mL] 表达升高(P<0.05);与脑出血组相比,虾青素低、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7.56±1.55 vs 9.5±1.46、10.75±1.69)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得到改善,脑组织含水量(84.60%±0.90% vs 82.43%±0.52%、81.04%±0.98%)降低 (P<0.05),脑组织NF-κB(0.595±0.028 vs 0.479±0.03、0.387±0.031)、TNF-α[(781.20±100.29) pg/mL vs (445.40±66.34) pg/mL、(346.66±39.13) pg/mL]、IL-1β [(655.11±61.98) pg/mL vs (456.99±52.83) pg/mL、(331.46±30.90) pg/mL] 表达下调(P<0.05)。  结论  虾青素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程度,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条件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李高志, 张丽君, 王艺璇, 徐丽群, 胡泽兵, 石菲, 张舒, 曹新生
2021, 42(1): 83-87.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8
摘要(66) HTML (13) PDF(7)
摘要:
  背景  骨微血管在骨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成骨耦联”现象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揭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将为骨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探究在共培养条件下,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对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凋亡的影响。  方法  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MC3T3-E1/bEnd.3共培养体系,分别设置对照组(单独培养MC3T3-E1细胞)和共培养组(MC3T3-E1细胞和bEnd.3细胞共同培养)。CCK-8实验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PCNA、Bax、Cleaved Caspase-3等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与单独培养的MC3T3-E1细胞相比,共培养组的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 < 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 < 0.01),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 < 0.05),PCNA表达升高(P < 0.01),凋亡率下降(P < 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P < 0.05)。  结论  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条件下,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miR-324-3P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李一鸣, 陈华, 袁晓燕, 郭东风
2021, 42(1): 88-93.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9
摘要(25) HTML (14) PDF(4)
摘要:
  背景   miR-324-3P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参与肿瘤进展的重要途径,miR-324-3P在宫颈癌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miR-324-3P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收集入住我院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各40例,TargetScan7.1预测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miR-324-3P对WNT3a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miR-324-3P、WNT3a mRNA的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宫颈癌组织中miR-324-3P与WNT3a表达的相关性。常规培养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NC组)、miR-324-3P mimic组和miR-324-3P mimic+oe-WNT3a组,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进行各组质粒的转染。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Boyden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转移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   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miR-324-3P、WNT3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0.39、1.46±0.53,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miR-324-3P表达降低、WNT3a表达升高。Targetscan7.1预测软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及qRT-PCR表明miR-324-3P靶向调控WNT3a,且Pearson分析显示二者呈负相关。与NC组相比,miR-324-3P mimic组和miR-324-3P mimic+oe-WNT3a组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降低。与miR-324-3P mimic 组相比,miR-324-3P mimic+oe-WNT3a组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加,WNT3a削弱miR-324-3P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与NC组相比,miR-324-3P mimic组和miR-324-3P mimic+oe-WNT3a组细胞中WNT3a和β-catenin表达降低。而与miR-324-3P mimic 组相比,miR-324-3P mimic+oe-WNT3a组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WNT3a削弱miR-324-3P对β-catenin的抑制作用。   结论   miR-324-3P靶向调控WNT3a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
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的实验观察
李炳旻, 唐浩文, 马奎, 杨宇光, 张翠萍
2021, 42(1): 94-98.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0
摘要(84) HTML (46) PDF(3)
摘要:
  背景  衰老是生理或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研究如何延缓衰老,尤其是病理性衰老,可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而建立老化细胞模型正是衰老相关研究的基石。  目的  探究含不同浓度葡萄糖的DMEM培养液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的效果,为衰老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分别采用含5.5 mmol/L、15 mmol/L、25 mmol/L、35 mmol/L和45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CCK-8实验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细胞增殖、迁移功能的变化;对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判断细胞是否发生衰老;采用PCR检测衰老相关p53/p21通路中关键效应分子p53、p21和p16在不同组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相较于5.5 mmol/L组,15 mmol/L组和25 mmol/L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提高,而35 mmol/L组和45 mmol/L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p53、p21和p16的表达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35 mmol/L)可抑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诱导细胞衰老,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53/p21通路引起p16表达水平的增高。
N-乙酰半胱氨酸对PM2.5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
郭淼, 闫鹏, 韩国鑫, 朱明, 金珊, 肖坤, 解立新
2021, 42(1): 99-103.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1
摘要(53) HTML (32) PDF(6)
摘要:
  背景  大气污染物中的PM2.5可以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可以有效减轻这种炎症反应,但相关的自噬机制研究较少。通过对自噬机制的研究,可为抑制PM2.5诱导的气道炎症反应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PM2.5引起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方法  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按照不同暴露因素设为控制对照组、PM2.5组、PM2.5+NAC组。对照组使用普通培养基处理16 h;PM2.5组用普通培养基预处理4 h后再用含有PM2.5的培养基处理12 h;PM2.5+NAC组用含有NAC的培养基预处理4 h再用含有PM2.5的培养基处理12 h。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使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C3荧光量,Western blot法观察LC3Ⅱ/LC3Ⅰ及P62的情况,分析三组细胞发生自噬的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和PM2.5+NAC组比较,PM2.5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PM2.5+NAC组由PM2.5(100 μg/mL)引起的BEAS-2B细胞凋亡明显被抑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M2.5组LC3荧光量明显增加;与PM2.5组比较,PM2.5+NAC组LC3荧光量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M2.5组LC3Ⅱ/LC3Ⅰ明显增加,P62明显减少;与PM2.5组比较,PM2.5+NAC组LC3Ⅱ/LC3Ⅰ明显减少,P62明显增加。  结论  NAC可以抑制PM2.5介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和自噬,从而减少细胞的损伤。
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和治疗策略综述
胡健
2021, 42(1): 109-113.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3
摘要(33) HTML (7) PDF(1)
摘要:
退行性下睑内翻是常见的老年性眼睑位置异常。睑内翻继发倒睫,引起眼刺激征和角膜损伤,有可能影响视力。发生睑内翻和睑外翻的本质是力学失衡。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主要是垂直松弛(下睑缩肌断裂)、水平松弛和眼轮匝肌骑跨,迄今其治疗方式超过100种。本文综述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人体微生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但婉悦, 闫斌, 潘飞
2021, 42(1): 114-117.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4
摘要(21) HTML (9) PDF(1)
摘要:
食管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组织学上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明确人体微生态与ESCC的关系,有利于为ESC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寻找新靶点。本文从ESCC的早期诊断与筛查、预后、可能的发病机制、辅助治疗等方面,综述人体微生态与ESCC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二者相互作用调控成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艺璇, 王可, 张舒
2021, 42(1): 118-124.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5
摘要(21) HTML (6) PDF(1)
摘要:
成骨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在骨重建及骨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分化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调控。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尤其是微小RNA(micro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s和lncRNAs可以相互调控,构成复杂的生物学调控网络,但在成骨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概述了microRNAs、lncRNAs及两者相互作用调控成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论著
夹竹桃麻素对兔心房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L型钙电流及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
刘岩, 李泱, 叶加虎, 刘昕, 王延坤, 单兆亮
2021, 42(1): 66-7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15
摘要(100) HTML (44) PDF(1)
摘要:
  背景   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房颤关系密切。夹竹桃麻素(apocynin,APO)是氧化应激损伤过程中重要的氧化酶抑制剂,其能够对抗氧化应激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夹竹桃麻素对体外兔左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ICa,L)及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酶解法分离得到单个兔左心房肌细胞,并将其分为5组:对照组(n=13),H2O2 (10 μmol/L)组(n=13),H2O2(50 μmol/L)组(n=13),H2O2 (50 μmol/L) + APO (100 μmol/L)组(n=13),APO (100 μmol/L)组(n=13),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探讨夹竹桃麻素(100 μmol/L)对兔左心房肌细胞ICa,L及APD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兔左心房中CaV1.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兔左心房中的CACNA1C mRNA表达。  结果  10 μmol/L H2O2组:ICa,L峰值从(−18.5±0.1) pA/pF减至(−10.7±0.7) pA/pF (P<0.01);50 μmol/L H2O2组:ICa,L峰值从(−18.5±0.1) pA/pF减至(−9.4±0.8) pA/pF(P<0.01);50 μmol/L H2O2+100 μmol/L APO组:ICa,L峰值为(−16.7±1.6) pA/pF,与50 μmol/L H2O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00 μmol/LAPO组:ICa,L峰值为(−17.2±1.3) pA/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控机制研究表明,APO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使稳态激活曲线向负方向移动、稳态失活曲线向正方向移动实现电流恢复,而与电流失活后恢复过程关系不大。进一步,APO使H2O2处理后缩短的APD50得以恢复。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CACNA1C mRNA、CaV1.2蛋白表达下降(P<0.05),APO+H2O2组可以使表达恢复(P<0.05)。  结论  APO对兔左心房肌细胞ICa,L和APD具有保护作用。
综 述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思拓, 张亮, 许来青, 刘紫微, 徐娟
2021, 42(1): 104-108.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1.01.022
摘要(35) HTML (21) PDF(3)
摘要: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指睡眠期间反复发生上气道阻塞而导致通气障碍,严重影响儿童智力、体格发育及身心健康。儿童OSAS的病因机制复杂,治疗方法繁多,呈现出多学科参与和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随着口腔医学在儿童睡眠医学领域的进一步融合及发展,正畸矫治器及肌功能疗法因其在颅颌面骨骼管理中的优势而在儿童OSA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伴有颌面异常的儿童OSAS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本文就儿童OSAS的病因机制、多学科研究现状及口腔治疗等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