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3期

临床研究论著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纪欣强, 赵润涛, 单冬凯, 王凡
2023, 44(3): 207-212.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1
摘要(49) HTML(38) PDF(5)
摘要:
  背景  既往研究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体现的血压变异性等指标能够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但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 - 2022年3月因高血压合并疑似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的患者,根据Leiden评分进行分组,<5分为低危组,5 ~ 20分为中危组,>20分为高危组,比较三组临床资料。采用Spearsman相关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783例患者中,男性523例,平均年龄(62.85 ± 10.17)岁。三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危组中夜间收缩期下降率(r=-0.178,P=0.039)与Leiden评分存在关联,中高危组中舒张压变异性(r=0.189,P=0.015)、收缩压变异系数(r=-0.167,P=0.029)、舒张压变异系数(r=-0.156,P=0.038)、夜间舒张压下降率(r=0.167,P=0.029)与Leiden评分存在关联。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0.958,95% CI: 0.936 ~ 0.981,P<0.001)、血脂异常(OR=0.293,95% CI: 0.159 ~ 0.541,P<0.001)、24 h平均收缩压(OR=0.992,95% CI: 0.984 ~ 1.000,P=0.032)、夜间平均收缩压(OR=0.989,95% CI: 0.981 ~ 0.997,P=0.004)、收缩压变异性(OR=1.054,95% CI:1.026 ~ 1.084,P<0.001)、收缩压变异系数(OR=0.842,95% CI: 0.752 ~ 0.943,P=0.003)、夜间收缩压下降率(OR=1.004,95% CI: 1.000 ~ 1.008,P=0.037)与Leiden评分中高危独立关联。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变异性越大,Leiden评分越高,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越严重,监测收缩压变异性对预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程度及预防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进展有一定意义。
CXC趋化因子受体1/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探析
刘彦权, 曾敏娟, 殷悦, 沈建箴, 唐焕文
2023, 44(3): 213-219.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2
摘要(46) HTML(35) PDF(1)
摘要:
  背景  CXCR家族已成为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积极寻找并探究与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CXCR家族成员,在抗白血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索骨髓微环境中CXC趋化因子受体1/2(CXC chemokine receptor 1/2,CXCR1/2)在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AL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为寻找AL的治疗靶点和病情监测提供新方向。  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 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86例初诊(new-diagnosed,ND) AL患者骨髓标本同时收集26例健康者标本,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6.5(范围:23 ~ 49)岁。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XCR1/2表达。以CXCR1/2中位表达水平(Expressionmedian)作为界值,将ND-AL患者分为CXCR1/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不同CXCR1/2表达水平与AL患者临床特征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结果  86例ND-AL患者中,包括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和5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AL组中CXCR1[Md(IQR): 0.691(0.176 ~ 2.14) vs 0.278(0.088 ~ 0.613), P<0.05]、CXCR2相对表达量[Md (IQR):1.938(0.729 ~ 3.681) vs 0.419(0.079 ~ 1.268), P<0.0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ML组与ALL组的CXCR1/2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1/2的高表达与AL不良临床特征和指标有关(P<0.05),易出现髓外浸润、复发难治等不良结局。  结论  AL患者的CXCR1/2表达上调,其对于AL的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陈升鑫, 翟亚奇, 陈德鑫, 吴浪, 方开萱, 刘文静, 张贯军, 张大涯, 李明阳
2023, 44(3): 220-224.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3
摘要(43) HTML(14) PDF(2)
摘要:
  背景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良性高复发性特殊类型的胰腺炎,其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尚无定论。  目的  探索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 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3例AI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复发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103例1型AIP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1.4 ± 10.6(范围:29 ~ 8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6(范围:24 ~ 128)个月,其中48.5%(50/103)的病例出现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 腮腺受累(P=0.032)、血清IgG4>1 140 mg/dL (P=0.014)、血清IgG>1 945 mg/dL (P=0.033)、血清γ球蛋白>26.9%(P=0.028)、维持治疗(P=0.005)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IgG4>1 140 mg/dL(OR=2.156)、接受维持治疗(OR=0.642)等因素与1型AIP复发独立关联(P<0.05)。其中接受维持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结论  初诊时血清IgG4>1 140 mg/dL是1型AIP复发的独立关联因素,而接受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能够减少复发。
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李莉, 马莹, 付玉荣, 于东渤, 王铭洋, 郑文瑾, 翟青枝
2023, 44(3): 225-229.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4
摘要(59) HTML(20) PDF(5)
摘要:
  背景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 2022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门诊,同时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324例患者(年龄21 ~ 72岁)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324例患者中HR-HPV阳性71例,阳性率21.91%(71/324);阴道微生态正常的178例中HR-HPV阳性43例,阳性率24.16%(43/178);阴道微生态异常的146例中HR-HPV阳性28例,阳性率19.18%(28/146)。阴道微生态异常结果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及BV中间型37例,HR-HPV阳性率40.54%(15/37);菌群抑制32例,HR-HPV阳性率18.75%(6/32);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77例,HR-HPV阳性率9.09%(7/77)。阴道微生态正常组与菌群抑制组HP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V及BV中间型组、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组的HP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V及BV中间型发生HR-HPV感染的概率更高(OR=2.240,P=0.030)、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者HR-HPV感染的概率更低(OR=0.329,P=0.009)。  结论  BV及单纯白细胞增多引起的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疗效观察
张琳, 朱博, 黄良诚, 韩涛, 李志锐, 刘保卫, 林峰, 张西峰
2023, 44(3): 230-233.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5
摘要(48) HTML(15) PDF(3)
摘要:
  背景  术后留置引流有利于减轻局部血肿、减小切口张力、缓解术后疼痛、加快术后康复等,但同时也存在着增加伤口感染概率等风险。对于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是否需放置引流尚无相关文献报道。  目的  分析脊柱内镜术后留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手术流程和术后康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 - 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骨科收治的1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引流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后感染率、术后血肿形成率、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结果  引流组70例,男性5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6.83 ± 16.31)岁;非引流组70例,男性45例,女性25 例,平均年龄(47.6 ± 17.46)岁。140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非引流组显著高于引流组(P<0.05)。术后15 d、术后3个月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非引流组有1例出现术后血肿,引流组无血肿形成病例。两组均无术后感染病例。  结论  脊柱内镜术后留置引流对于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形成和减轻术后疼痛有一定作用。
密闭空间发病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刘学妮, 张轶群, 陈峰, 吴梅, 张园园, 赵贵锋
2023, 44(3): 234-238.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6
摘要(39) HTML(16) PDF(1)
摘要:
  背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密闭空间封闭狭小,通风不良。临床发现很多aSAH患者在密闭空间发病,这是否与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相关尚不确定。  目的  探讨密闭空间发病与aSAH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 2020年12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aSA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预后,并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空间是否为aSAH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的预测因素。   结果  密闭空间和开敞空间发病患者分别有30例和96例,两组性别构成(男/女:12/18 vs 38/58)和年龄[(59.0 ± 15.4)岁 vs (58.3 ± 14.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密闭空间发病组病情评估为重度的患者占比[30.0%(9/30) vs 8.3%(8/96),P=0.006]和短期预后不良占比[56.7%(17/30) vs 24.0%(23/96), P=0.001]显著高于开敞空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密闭空间发病与aSAH患者短期预后独立关联(OR=4.213,95% CI:1.554 ~ 11.421,P=0.005),但与病情轻重程度不相关(OR=3.153,95% CI:0.933 ~ 10.653,P=0.064)。   结论  本研究发现密闭空间发病与aSAH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独立相关,但与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
基础研究论著
地西他滨对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PD-L2分子表达的影响
李梦月, 邵杨柳, 李雨晴, 王莉莉, 高晓宁
2023, 44(3): 239-247.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7
摘要(52) HTML(10) PDF(6)
摘要:
  背景  复发难治性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预后差。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2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2,PD-L2)是参与白血病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研究去甲基化药物对白血病细胞中PD-L2分子表达的影响,对于优化用药方案具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AML细胞中PD-L2分子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细胞系Kasumi-1以及两对AML1-ETO沉默(SKNO-1-PGK,SKNO-1-siA/E)或诱导细胞系(U937-MT,U937A/E,U937A/E + ZnSO4)为模型,采用终浓度为2.5 μmol/L的DAC或0.1%二甲基亚砜(对照)处理细胞72 h,其中Kasumi-1、SKNO-1-PGK细胞系设置0.25 μmol/L、1.0 μmol/L和2.5 μmol/L 3个浓度梯度。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PD-L2 DNA启动子区特异性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PD-L2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Kasumi-1、SKNO-1-PGK细胞系中PD-L2 DNA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水平,DAC处理后该区域DNA甲基化水平下降(94.3% vs 90.7%,88.6% vs 83.6%)。2.5 μmol/L DAC处理后的Kasumi-1、SKNO-1-PGK、SKNO-1-siA/E、U937A/E细胞中PD-L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特别是DAC处理后,沉默AML1-ETO基因的细胞系中PD-L2表达增加(SKNO-1-siA/E与SKNO-1-PGK相比上升35.80%,P=0.031),过表达AML1-ETO基因的细胞系中PD-L2表达减少(U937A/E + ZnSO4与U937A/E相比下降95.51%,P=0.036)。经DAC处理后的Kasumi-1和SKNO-1-PGK细胞系中,PD-L2 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递增(Kasumi-1:r2=0.87;SKNO-1-PGK:r2=0.93。P均<0.05)。  结论  AML1-ETO阳性AML细胞中PD-L2基因的表达受DNA甲基化调控,AML1-ETO可能参与了PD-L2基因表达的抑制。
乳酸上调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总胆固醇水平的机制研究
黄登亮, 张耀刚, 侯静, 田美媛, 江源, 孙莉, 李志琴, 童思贤, 郑凯曼, 姜军
2023, 44(3): 248-253, 26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8
摘要(59) HTML(66) PDF(5)
摘要:
  背景  胆固醇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相关并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耐药性,研究显示乳酸能通过降低pH使SREBP2活化进而上调细胞内胆固醇水平。  目的  探索乳酸调节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的其他分子机制。  方法  分析TCGA数据库中非小细胞肺癌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与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将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和乳酸处理组(在培养基中添加乳酸),将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乳酸处理组(在培养基中添加乳酸)和盐酸处理组(在培养基中添加盐酸)。利用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qPCR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的mRNA水平。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对照组和乳酸处理组A549细胞中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乳酸化水平。  结果  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TCGA数据结果显示,LDHA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HMGCR、ACAT1、ACAT2、SQLE和FDFT1表达水平升高(P<0.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对照组和乳酸处理组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及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乳酸处理组BEAS-2B、A549和H1299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且乳酸处理组BEAS-2B和A549细胞中HMGCR、FDPS、GGPS1和SQLE基因mRNA水平也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乳酸和盐酸处理组A549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均升高(P<0.05),且HMGCR和FDFT1基因mRNA水平也升高(P<0.01),但盐酸的作用显著弱于乳酸(P<0.01)。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乳酸处理组A549细胞中HMGCR、SQLE和GGPS1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乳酸化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乳酸处理组A549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而乳酸脱氢酶抑制剂草氨酸钠能逆转乳酸上调A549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P<0.01)。  结论  乳酸能上调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该过程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组蛋白乳酸化修饰促进胆固醇合成代谢酶基因表达,且乳酸通过转化为乙酰辅酶A参与胆固醇合成。
Rap1GAP激酶通过 AMPK 信号通路影响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研究
李金秋, 王玲, 秦祥川, 阿仙姑·哈斯木
2023, 44(3): 254-26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09
摘要(41) HTML(17) PDF(10)
摘要:
  背景  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和难以控制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造成晚期宫颈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Rap1 GTP酶激活蛋白(Rap1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Rap1GAP)低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  探讨Rap1GAP 对宫颈癌细胞SiHa、C33a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  从UCSC(https://xenabrowser.net)数据库中下载经统一标准化的泛癌数据集:TCGA TARGET GTEx (PANCAN,N=19131,G=60499),从中提取ENSG00000076864 (Rap1GAP)基因在宫颈癌样本中的表达数据,对每一表达值进行log2(x + 0.001)变换,得到Rap1GAP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AP1GAP在宫颈癌细胞SiHa 、C33a和正常宫颈内皮细胞H8中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转染SiHa、C33a细胞分别上调/下调Rap1GAP的表达,根据不同处理分为正常对照组(SiHa、C33a细胞)、空载组(NC-Rap1GAP)、OE-Rap1GAP组(过表达Rap1GAP)和sh-Rap1GAP组(低表达Rap1GAP),并验证细胞转染效率;采用平板克隆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上调/下调Rap1GAP表达后各组细胞中Rap1GAP、E-cadherin、N-cadhe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MPK (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从数据库观察到Rap1GAP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H8细胞比较,C33a细胞中Rap1GAP蛋白表达增高,SiHa细胞中Rap1GAP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iHa组比较,OE-Rap1GAP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与C33a组比较,sh-Rap1GAP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Western blot及qRT-PCR实验结果表明,与SiHa组比较,OE-Rap1GAP组细胞内Rap1GAP、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而N-cadherin、p-AMPK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1);与C33a组比较,sh-Rap1GAP组细胞内Rap1GAP、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而N-cadherin、p-AMPK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  结论  Rap1GAP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可能与AMPK信号通路有关。
军事医学研究
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激素水平变化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邢媛, 张菊林, 邱雅, 张晨晨, 李泽慧, 哈小琴
2023, 44(3): 261-266, 31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0
摘要(30) HTML(8) PDF(8)
摘要:
  背景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可导致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但既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目的  进一步了解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由甘肃兰州(海拔1 500 m)进驻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 300 m) 1年的健康官兵血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对醛固酮、皮质醇、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同步测定基本生化指标。  结果  共纳入98例官兵进行分析,男性59例,年龄(31.07 ± 7.50)岁;女性39例, 年龄(36.05 ± 5.56)岁。进驻高原1年后,不同性别受试者血中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均未见显著改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显著降低(P<0.05),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everse triiodothyronine,RT3)水平显著升高(P<0.05);男性受试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水平较进驻高原前显著升高(P<0.05)。此外,驻守高原1年后健康男性体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三种激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中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显著降低(P<0.05)。进驻高原女性T水平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与进驻高原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其次,高原环境使男性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水平降低(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等条件下,女性受试者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及二者异常率均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EA)水平显著升高(P<0.05)。分析生化指标与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发现,男性LH水平与T-BIL(r=0.315,P<0.05)和I-BIL(r=0.336,P<0.05)水平呈正相关,RT3水平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的变化也呈正相关关系(r=0.330,P<0.05),FT3与BUN/CREA呈负相关(r=-0.382,P<0.05);而女性T水平与T-BIL(r=0.490,P<0.05)、D-BIL(r=0.389,P<0.05)和I-BIL(r=0.495,P<0.05)水平均呈正相关,E2水平与T-BIL(r=-0.452,P<0.05)和I-BIL(r=-0.449,P<0.05)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高原驻守1年对健康成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激素水平的改变与机体肝、肾功能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上述改变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平衡以适应高原环境的表现。
综 述
K+和Ca2+通透性离子通道调控血管干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马颖, 李鹏云
2023, 44(3): 267-273, 28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1
摘要(31) HTML(18) PDF(8)
摘要: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参与维持机体稳态、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上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干细胞,被特定条件激活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血管损伤后修复和结构功能重塑。离子通道是生物电信号产生的基础,是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门户,在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血管干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相对较少。K+和Ca2+是细胞内的重要信号分子,通透K+和Ca2+的离子通道协调调控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管的舒缩活性和功能重构。最新研究表明,这些离子通道参与调控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预示其在血管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调控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将对血管上主要分布的可通透K+和Ca2+的离子通道在干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揭示这些离子通道对干细胞生物学活性调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在血管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中这些离子通道的结构重塑和电重塑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靶向性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长链非编码RNA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任艳玲, 苏强
2023, 44(3): 274-280.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2
摘要(23) HTML(10) PDF(2)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细胞功能、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功能。lncRNA在心肌组织中大量表达,并参与心肌细胞中基因的控制和调节,其可以通过靶向作用,改变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在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未来IHD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现就lncRNA在IHD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非编码RNA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和临床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黄楚菁, 高原, 彭红梅
2023, 44(3): 281-28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3
摘要(28) HTML(8) PDF(1)
摘要: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类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病情可能快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机制。大量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与P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通过调节滋养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以及胎盘血管生成能力等过程影响病情进展,对PE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或可作为将来PE的高效诊断及有效治疗的靶点。本文总结近年来文献,对PE中非编码RN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任润玲, 闫志风, 李明霞, 王铭洋, 王楠, 吴迪, 孟元光
2023, 44(3): 287-292.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4
摘要(13) HTML(6) PDF(2)
摘要:
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special type endometrial carcinoma,STEC)是一类病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相较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STEC进展快、复发率高,且具有显著组织异型性,传统病理分型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提出的TCGA等分子分型对STEC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分子分型在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去/未分化癌和高级别不明确子宫内膜癌五类STE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分子分型在STEC诊断和鉴别、靶向药物研发、疗效预测及预后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分子分型提供参考。
预防心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朱思明, 姜胜利, 车贺宾
2023, 44(3): 293-299.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5
摘要(29) HTML(5) PDF(1)
摘要:
心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指术前正常心律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后在住院期间出现的一过性或持续性房颤心律。术后新发房颤是成人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后患者的病死率以及脑卒中事件和血栓栓塞发生率均升高,增加患者的在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该病的病理生理路径及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如何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通过药物和改进手术方式预防该并发症一直受到心脏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病机制、风险预测和最新预防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率提供参考。
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炎性副反应及其治疗策略综述
陈东亚, 陈昭光, 杨凡, 千年松
2023, 44(3): 300-30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6
摘要(39) HTML(17) PDF(1)
摘要: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不同瘤种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我们也不应忽略免疫治疗作为双刃剑,亦能诱导各种炎性副反应,不仅减弱了免疫治疗疗效,导致免疫治疗的中止,也限制了免疫治疗与传统放化疗联合的开展。基于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所有阶段的重要作用,炎症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将不仅能减轻免疫治疗炎性副反应,且有可能提高新一代免疫疗法的疗效,为长期、多层次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介绍免疫治疗相关炎性副反应和相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减轻炎性副反应的最新抗炎策略,从而为规避免疫治疗缺陷,最大程度发挥免疫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口内数字印模的准确性应用探讨
刘翠, 张敏, 蒋一, 王婧, 肖瑞, 白阳, 曹均凯
2023, 44(3): 307-311.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7
摘要(22) HTML(14) PDF(4)
摘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口腔扫描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口内扫描仪的出现,可以将患者口内软硬组织形态信息,通过三维数据的方式储存或传递。数字印模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质量。本文将从口内扫描仪的概述、常见扫描仪类型、印模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提高印模准确性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理状况与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项瑞君, 张春雷, 张斌, 王东星, 海建斌, 苏旭珍, 张强, 常德辉
2023, 44(3): 312-316.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3.018
摘要(34) HTML(24) PDF(4)
摘要: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发病率高、症状多样且顽固,改良UPOINT表型根据CP常见的临床症状将其分为排尿不适症状、社会心理障碍、器官特异症状、感染、神经系统或全身症状、骨骼肌触痛症状和性功能障碍7个表型。研究发现,CP患者心理状况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关系密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CP患者ED,提高生活质量。目前CP患者心理状况引起ED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欠规范。本文基于改良UPOINT表型CP患者心理状况与ED的关系、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