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23.05.020
摘要: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多以严重的视神经炎和纵向延伸的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为主,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预防复发,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治疗NMOSD已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基于白细胞介素-6受体、B淋巴细胞、末端补体等针对不同免疫靶点治疗NMOSD的单克隆抗体以及AQP4-IgG阴性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多以严重的视神经炎和纵向延伸的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为主,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预防复发,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治疗NMOSD已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基于白细胞介素-6受体、B淋巴细胞、末端补体等针对不同免疫靶点治疗NMOSD的单克隆抗体以及AQP4-IgG阴性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增加了患者术后的痴呆率和死亡率,因此早期精准识别POCD高危人群非常重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OC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库(perioperative database of Chinese elderly patients, PDCEP)临床资料,选取PDCEP数据库中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其他17家国内不同地区三级甲等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199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术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认知功能,根据是否发生POCD将患者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分析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199例中47(23.6%)例发生了POCD。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术中总入量、术后1天静息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以及补救性镇痛药物的使用与POCD有关(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术后1天静息疼痛(OR=1.304, 95%CI:1.047-1.624,P=0.018)为POCD的危险因素。术中输血(OR=0.317, 95%CI:0.144-0.700,P=0.004)和术后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OR=0.348,95%CI: 0.158-0.768,P=0.009)为POCD的保护因素。据此构建预测模型,并行ROC分析,AUC值为0.811(95%CI: 0.731-0.891, P<0.001),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74.5%。 结论 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1天静息痛,保护因素为术中输血及术后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在罹患HFpEF的同时,更有高达36.5%的患者可合并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RI),其住院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寻找HFpEF患者发生RI的关联因素,将有助于改善HFpEF-RI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分析心内科就诊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得出HFpEF合并RI患者的独立关联因素。 方法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心衰患者共3682例,符合HFpEF诊断标准者3064例,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并按照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对慢性肾脏病的分级标准,将HFpEF患者分为以下四组:A组:GFR≥90 mL/(min·1.73 m2),肾功能1级,1595例;B组:60≤GFR<90 mL/(min·1.73 m2),肾功能2级,1188例;C组,30≤GFR<60 mL/(min·1.73 m2),肾功能3级,214例;D组,GFR<30 mL/(min·1.73 m2),肾功能4级和5级,67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生化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四组间比较。以GFR<60 mL/(min·1.73 m2)为RI的标准,分析发生RI的关联因素。 结果 3064例HFpEF患者男性2179例,女性885例,平均年龄为(61.41 ± 15.00)岁。随着肾功能的下降,A、B、C、D四组间年龄、血肌酐、胱抑素、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氨基末端前脑钠肽、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肌钙蛋白、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四组间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的比例也均呈现升高的趋势(P均<0.01),而男性比例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9.17%的HFpEF患者合并R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胱抑素、同型半胱氨酸、氨基末端前脑钠肽 为HFpEF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发现:对对HFpEF患者肾功能不全的预测而言,年龄、胱抑素、同型半胱氨酸、氨基末端前脑钠肽等4指标及其联合应用时:ROC-AUC(0.95CI)分别为0.716(0.490 ~ 0.940)、0.791(0.644 ~ 0.941)、0.690(0.434 ~ 0.931)、0.772(0.538 ~ 0.983)、0.839(0.697 ~ 0.989)。其中胱抑素及联合应用(联合应用LogP模型)预测效能很高。 结论 在HFpEF患者当中,年龄增高、高胱抑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氨基末端前脑钠肽同其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是发生RI的关联因素。胱抑素高于1.50 mg/L可作为HFpEF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预警指标。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干预措施以控制炎症为主,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手段表现出低响应性,因此亟需探索新型治疗方式以满足治疗需求。 目的 探讨负载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 DS)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来源的外泌体(EXs)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 从小鼠的骨髓中获取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将收集的MSCs上清液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利用超声法将DS装载进EXs以构建纳米药物DS@EX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EXs和DS@EXs的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EXs和DS@EXs的粒径和电势,免疫印迹鉴定EXs和DS@EXs的标志蛋白CD9和CD63。通过关节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DS@EXs在小鼠体内的靶向递送能力。利用关节炎评分和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水平评价DS@EXs的抗炎效果,使用micro-CT评价DS@EXs对关节的保护。 结果 透射电镜展示EXs和DS@EXs的形态均呈茶托样,DS@EXs的粒径保持在100 nm,电势保持在-12 mV, 与EXs相似。另外,EXs和DS@EXs均表达CD9和CD63。与普通药物递送载体相比(如脂质体),激光共聚焦成像可以观察到较多DIO标记的DS@EXs聚集到发炎的关节中(P<0.05)。DS@EXs组的关节炎评分显著低于PBS组(P<0.05)。与PBS组相比,DS@EXs组中小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的水平分别下降了52.8%、63.8%和52.5%(P<0.05)。与PBS组相比,DS@EXs减弱了关节表面的骨侵蚀,其骨密度值由921 mg/cm3升高至1195 mg/cm3(P<0.05)。 结论 DS@EXs可以减弱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炎性反应并且缓解骨质的侵蚀。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常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靶向治疗疗效与少见突变患者存在差距,而真实世界鲜有对两者疗效进行直接对比。 目的 评估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靶向治疗对EGFR常见突变及少见突变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常见、少见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s,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s,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 结果 共有99例患者纳入研究,EGFR常见突变79例,少见突变20例。常见突变组ORR 63.3%,DCR 93.7%;少见突变组ORR 35.0%,DCR 65.0%;EGFR常见突变组疗效优于少见突变组(P=0.004)。Cox回归分析提示EGFR突变类型是影响NSCLC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常见突变及少见突变患者接受靶向治疗预后差别较大(中位PFS:13.3个月 vs 6.0个月,P=0.006)。 结论 与常见突变相比,少见突变患者靶向治疗疗效与预后均较差。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在糖尿病肾病的保护领域取得很大进展。HIF-1α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甘草酸与HIF-1α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索。 目的 探讨甘草酸(GA)通过影响HIF-1α的表达对抑制高糖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炎症因子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分为正常组(NG 5.6 mmol/L),高糖组(HG 30 mmol/L),高糖+甘草酸组(HG 30 mmol/L+GA 200 µmol/L)。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分组细胞HIF-1α、VEGF蛋白因子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分组HIF-1α、VEGF在细胞内的表达。将细胞按照正常组(NG 5.6 mmol/L),高糖组(HG 30 mmol/L),高糖+甘草酸组(HG 30 mmol/L+GA 200 µmol/L),高糖 + KC7F2组(HG 30mmol/L+KC7F2 7.5 µmol/L),高糖 + 甘草酸 + KC7F2组(HG 30 mmol/L+GA 200 µmol/L + KC7F2 7.5 µmol/L),高糖 + DMOG组(HG 30 mmol/L+DMOG 25 µmol/L), 高糖 + 甘草酸 + DMOG组(HG 30 mmol/L+GA 200 µmol/L + DMOG 25 µmol/L)进行培养48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Western blo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不同分组细胞IL-1β、TNF-α、IL-6、IL-8的表达。 结果 :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够抑制高糖条件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HIF-1α、VEGF蛋白因子的表达。CCK8 实验表明,HIF-1α 的上调促进了小鼠肾小球细胞的增殖,甘草酸能够进一步抑制激活剂DMOG所诱导的细胞增殖水平,并且也能够协同抑制剂KC7F2进一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显著抑制DMOG诱导的HIF-1α、VEGF、IL-1β、TNF-α、IL-6、IL-8蛋白因子的高表达(P<0.05),也能够联合KC7F2抑制HIF-1α、VEGF、IL-1β、TNF-α、IL-6、IL-8的表达(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得到同样的结果。 结论 :甘草酸(GA)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而抑制高糖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炎症因子的表达。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全球最流行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中老年保健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其MAFL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尚无数据报道。 目的 分析北京某地区中老年保健人群MAFLD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以2021年1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门诊行年度体检的中老年保健人群为研究对象,明确中老年保健人群MAFLD患病情况,并探究MALFD患病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2825名中老年保健对象,平均年龄(71.62 ± 11.29)岁,男性占95.8%(2705例)。MAFLD患病率为55.5%(1569/282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6.0% vs 45.5%,P=0.031)。45 ~ 59岁、60 ~ 69岁、70 ~ 79岁和≥80岁的患病率分别为45.1%、58.9%、59.9%、53.0%。吸烟人群的患病率为高于不吸烟人群(59.5% vs 54.7%,P=0.047)。饮酒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不饮酒人群为(59.3% vs 52.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 ~ 69岁、70 ~ 79岁、≥80岁MAFLD患病风险分别是45 ~ 59岁的1.953(95%CI 1.490-2.559)、2.029(95%CI 1.522-2.707)、1.722(95%CI 1.279-2.317)倍;肥胖、超重患MAFLD风险分别是BMI正常人群的23.131(95%CI 14.451-37.025)、6.232(95%CI 5.170-7.512)倍;高血压(OR=1.279,95%CI 1.055-1.551)、糖尿病(OR=3.053,95%CI 2.245-4.153)、ALT增高(OR=1.016,95%CI 1.007-1.026)、高尿酸血症(OR=1.535,95%CI 1.211-1.947)、高甘油三酯血症(OR=2.927,95%CI 2.334-3.670)、有甲状腺结节(OR=1.344,95%CI 1.077-1.677)者发生MAFLD的风险概率均升高。ROC曲线显示,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ALT、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甲状腺结节联合应用时,ROC-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12(95%CI 0.797-0.828)、0.743、0.748、0.745,对MAFLD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结论 本组中老年保健对象MAFLD患病率为55.5%,年龄≥60岁、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ALT升高、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甲状腺结节为中老年保健人群患MAFLD的潜在危险因素。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我国老年糖尿病人数逐年增加,糖负荷后胰岛功能的变化与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后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糖尿病高危人群胰岛素功能及其糖负荷后的变化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5年5-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因有血糖异常病史在我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的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男性人群,使用1小时、2小时血糖和胰岛素乘积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乘积的比值评估胰岛功能变化,回顾性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记录终点事件及时间,分析影响该人群15年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并计算2小时胰岛功能变化量对15年死亡的预测效能。 结果 在15年随访中,共220例老年男性纳入研究,平均年龄(71.71 ± 7.43)岁,死亡67例[(78.28 ± 5.95)岁],存活153例[(68.83 ± 6.06)岁]。单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舒张压、呼吸系统疾病史、甘油三酯、肌酐、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2小时血糖、2小时胰岛素、2小时胰岛功能变化量在死亡和存活组间存在差异(P 均< 0.05 );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死亡患者的年龄偏大(HR = 1.185,95%CI 1.052 ~ 1.336 )、舒张压低(HR = 0.953,95%CI 0.913 ~ 0.995)及2小时胰岛功能变化量更高(HR = 1.020,95%CI 1.000 ~ 1.040)。 ROC曲线分析显示2小时胰岛功能变化量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682,最佳临界值为14.92。 结论 老年男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糖负荷后2小时胰岛功能变化量是15年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大于14.92的人群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相比传统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方案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显示恢复或逆转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相关的免疫失衡能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Treg细胞过继治疗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比传统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方案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显示恢复或逆转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相关的免疫失衡能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Treg细胞过继治疗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神经营养因子中的一类,能够促进中枢及外周神经元加速生长,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有研究证实NGF能促进中胚层来源的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骨形成,而NGF对外胚层来源的JBM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MSCs)增殖、迁移、分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 方法 原代培养小鼠JBMMSCs并鉴定。取第二代JBMMSCs加入含50 ng/mL NGF培养液孵育72h后,通过 CCK-8、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其相关标记物MCM-2、Ki67的表达;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标记物Bcl-3、Bax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JBMMSCs迁移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qRT-PCR、Western blot及IF检测成骨相关标记物表达。 结果 CCK-8结果显示,50 ng/mL NGF可显著增强JBMMSCs第3天及第5天的OD值,Western blot及IF结果显示,50 ng/mL NGF可显著增强JBMMSCs 中增殖标记物Ki67、MCM-2的蛋白水平;划痕实验结果显示,50 ng/mL NGF 可显著提高JBMMSCs的迁移率,有效缩小各个时间点的划痕面积;50 ng/mL NGF 可有效增强JBM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上调ALP、OCN、RUNX2、BMP2的mRNA表达水平及ALP、OCN、BMP2、OPN、RUNX2的蛋白水平;此外,50 ng/mL NGF 还可上调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论 50 ng/ml NGF能有效提高JBMM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同时抑制其凋亡。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糖尿病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 成骨分化能力降低, miRNAs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iR-145-5p对细胞成骨成软骨分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miR-145-5p对糖尿病源BM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比较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BMMSCs成骨分化能力,初步探讨在成骨分化中miR-145-5p及其靶基因SEMA3A和Wnt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差异。 方法 12只GK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只Wistar大鼠常规饲养作为对照组。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股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BMMSCs(分别对应WT-BMMSCs和GK-BMMSCs);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半定量分析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基质形成;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标志物、miRNA-145-5p、SEMA3A和β-catenin的表达。 结果 干细胞培养4-9 d时,GK-BMMSCs的增殖低于WT-BM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d时,其集落形成率显著低于WT-BMMSCs(P<0.01);成骨诱导7 d时,GK-BM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P<0.001)、成骨相关标志物碱性磷酸酶基因 (P<0.01)和蛋白(P<0.001)表达、骨钙素(osteocalcin,OCN) 基因(P<0.001)和蛋白(P<0.001)表达均显著低于WT-BMMSCs,1型胶原蛋白(type 1 collagen,COL1)(P<0.01)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WT-BMMSCs,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P<0.00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WT-BMMSCs。在WT-BMMSCs成骨分化中,miR-145-5p表达下调,SEMA3A表达上调,而在GK-BMMSCs成骨分化中,miR-145-5p和SEMA3A表达均上调,β-catenin(P<0.001)在GK-BMMSCs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成骨诱导21 d时,WT-BMMSCs矿化基质染色较深。 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BMMSCs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及成骨分化能力降低,推测在正常大鼠BMMSCs成骨分化中miR-145-5p起抑制作用,在2型糖尿病大鼠BMMSCs成骨分化中miR-145-5p起促进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目前髋关节镜手术在建立入路时缺乏准确定位穿刺方向的方法。 目的 提出一种在建立髋关节镜手术入路时辅助定位穿刺方向的方法,验证其在建立前外侧(anterolateral,AL)入路、改良前方(modified anterior,MA)入路时定位穿刺方向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科接受髋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术中在透视下采用实心钢珠定位髋臼眉弓中点体表标志点,以其尾侧5mm处作为建立入路的穿刺定位点。建立AL、MA入路时按穿刺定位点方向穿刺,该方法称为髋臼眉弓中点标定法。计算此方法穿刺进入关节间隙的准确率。术中测量眉弓中点体表标志点与同侧髂前上棘最下缘之间的水平距离(X)和垂直距离(Y),分析X和Y的离散程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X、Y与患者一般资料、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共招募53例髋关节镜手术病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34.91 ± 12.26岁;手术侧别左侧25例,右侧28例。髋臼眉弓中点标定法建立AL入路的穿刺准确率为94.3%;建立MA入路的穿刺准确率为90.6%。水平距离(X)为2.94 ± 1.07 cm (95% CI:0.80-4.79 cm),服从正态分布;垂直距离(Y)为1.64 ± 1.02 cm (95% CI:0.00-3.76 cm),服从正态分布。距离X和Y与患者一般资料、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参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建立AL、MA入路时,髋臼眉弓中点标定法可准确定位穿刺方向。建立入路前可通过水平距离(X)、垂直距离(Y)的均值和95%置信区间初步确定眉弓中点体表标定点的位置,有助于快速定位标定点。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 5% 的地表散布着蓝色的青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的高发区。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simian virus 40, SV40)是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多瘤病毒,可使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类型的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促进肿瘤生长。早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恶性间皮瘤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几十倍,该地区MPM的发生是否与致瘤性SV40相关尚未见报道。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是否与云南省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相关。 方法 收集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和大姚县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51例(其中40例有石棉暴露史)MPM患者肿瘤组织和12例非MPM患者的胸膜组织(包括肺大疱、肺结核等疾病)。同时,体外培养人正常胸膜间皮细胞LP9、Met5A(SV40转化的间皮细胞)和MPM细胞系NCI-H28(上皮型)、NCI-H2052(肉瘤型)、NCI-H2452(双相混合型)。提取各组细胞和组织基因组DNA后,用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SVINT、SVfor2和SVTA1)对SV40 大T抗原(TAg) 的基因片段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用2种SV40 TAg相关抗体(PAb101和PAb416)分别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PM肿瘤组织和MPM细胞系中是否存在SV40 TAg蛋白表达。 结果 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显示Met5A细胞系中SV40为阳性,含有SV40 TAg基因和蛋白质。而各种MPM细胞系NCI-H28、NCI-H2052和NCI-H2452中SV40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的PCR反应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2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均未检测出SV40 TAg。 结论 云南省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与SV40病毒感染的关系可能不密切,青石棉暴露可能才是导致MPM发生的主要原因。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纤毛在气道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观察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既往关于鼻用糖皮质激素对纤毛运动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离体试验,尚无相关的在体动物研究。目的:使用一种新的方法观察并比较鼻用糖皮质激素对在体和离体鼻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在体观察和离体观察2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3个亚组,各亚组均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作为对照,每个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大鼠。在体观察组将大鼠麻醉后立即手术暴露鼻中隔黏膜;离体观察组将大鼠过量麻醉后断头处死,取其鼻中隔黏膜放置于培养基中。两组皆放置于新型数码显微系统下观察鼻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情况,计算并比较60 min内在体和离体观察组大鼠鼻黏膜表面滴加药物前后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 frequency, CBF)的差异。结果:在体观察组大鼠鼻黏膜的CBF显著高于离体观察组大鼠鼻黏膜的CBF[(9.83 ± 0.94)Hz vs (6.10 ± 0.91)Hz, P<0.001)]。在体观察发现,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在60 min内对大鼠鼻黏膜CBF未见明显的影响。而离体观察条件下,布地奈德使CBF即刻下降,在60min内组间各时间点的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糠酸莫米松使CBF持续下降,且加药5 min后组间各时间点的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酸氟替卡松使CBF波动下降,且在0 ~ 5 min和20 ~ 60 min内组间各时间点的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1] 和丙酸氟替卡松对在体鼻黏膜的纤毛运动无显著的影响,而对离体鼻黏膜的纤毛运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表明鼻用糖皮质激素无明显的纤毛毒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本研究所使用的在体评估系统弥补了离体观察与机体真实环境差异较大的不足,可用于客观评价鼻用药物的安全性及纤毛毒性。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胚胎质量是影响生育结局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临床上依靠超声下卵泡测量径线间接评估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度,但在多卵泡发育情况下超声测量难度大、精准度低。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经验值、扳机时机均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持。 目的 本文通过直接测定卵泡液体积、计算卵泡径线以获得卵泡真实大小,用更精确的指标探究其与受精及胚胎质量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助孕的42名女性,在超声下对单个卵泡进行穿刺取卵,测量所获卵泡液体积,根据体积公式V=4/3πR3换算为卵泡直径。每个卵泡按换算后直径分为7组:<13 mm、13-15 mm、15-17 mm、17-19 mm、19-21 mm、21-23 mm、≥23 mm。每个卵泡对应的卵母细胞、受精卵及胚胎均单独处置,并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 结果 42名辅助生殖女性平均年龄为36.27 ± 4.34岁。共获卵277枚,形成受精卵122枚,形成胚胎122枚(其中优质胚胎97枚)。<13 mm卵泡中卵母细胞受精率最高(83.3%),但不同体积卵泡组间的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积卵泡的优胚率不同,13-15 mm卵泡优胚率最高(87.5%), 13-21 mm卵泡较更大卵泡优胚率更高(P=0.017),其中15-17 mm卵泡的胚胎评级最好(P=0.034)。 结论 卵泡大小与胚胎潜能和胚胎质量显著相关。较小的卵泡不易于产生优质胚胎,但卵泡过大也会降低胚胎质量,15-17 mm卵泡具有更高的优胚率,胚胎潜能及质量更佳。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热带岛礁特殊气候与当地常见病的发生相关,但热带常见病特征分析的研究较少。 目的 回顾性分析热带岛礁某二级医院门诊就诊情况,探讨与大陆常见疾病谱的差异性,为热带岛礁常见病精准化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标准,统计热带岛礁某二级医院2016 ~ 2019年门诊病历中62870例次的诊断信息。 结果 18 ~ 30岁年龄段发病人群占比最高(60.15%),男性(95.83%)占比高于女性(4.17%)。排名前5位系统疾病是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9.15%),呼吸系统疾病(17.57%),消化系统疾病(15.50%),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4%),损伤和中毒(8.13%)。排名前5位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9.81%),腰痛(5.64%),意外事故(5.58%),皮炎(2.96%),陈旧性肌肉劳损(2.08%)。 结论 热带岛礁常见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疾病类型,病原体不明确,存在流感暴发风险,应提高检测能力,予以针对性防控,同时应提高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的防治。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指甲损害是银屑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对病甲进行精准检查与评估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查与评估手段。 目的 探究皮肤镜及50MHz高频超声在银屑病指甲检查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诊断的甲银屑病患者35例为病例组,选取无甲相关疾病、无银屑病家族史者2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NAPSI)评估病情,总结银屑病指甲出现的皮肤镜特征,分析不同皮肤镜特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超声测量甲板、甲床的厚度并分析甲板、甲床厚度的组间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结果 皮肤镜观察到银屑病指甲特征主要有远端甲分离、裂片状出血、甲凹点等。出现甲凹点、甲板脆裂、甲半月红斑、甲下角化、远端甲分离这五种特征的病损甲NAPSI评分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可见银屑病指甲甲板三层结构显影不清晰、甲板凹凸不平、甲下角化过度,测量发现银屑病指甲的甲板、甲床厚度均较对照组增厚,除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外其余手指甲床厚度与NAPSI总分均呈正相关(r=0.392∼0.492,P<0.05)。 结论 皮肤镜可精确发现并分析银屑病指甲的病损特征,可作为银屑病指甲的常规检查手段。50MHz高频超声可以发现银屑病甲形态结构的深层次改变,并可通过测量数据推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可用作皮肤镜检查的补充。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谵妄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并发症,可增加死亡率,影响愈后;防控大于治疗。但国内外尚无通过风险分层模型联合优化的评估措施来筛查中高风险及亚综合型谵妄,并进行早期干预。 目的 探讨基于E-PRE-DELIRIC早期风险分层模型的谵妄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并对该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效能验证研究。 方法 以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ICU病区2019年6月 ~ 2021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干预组采用E-PRE-DELIRIC风险分层模型对入组患者风险分层,并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的多指标风险预测模型,通过ROC分析评估其预测效能。临床药师加入ICU谵妄管理团队,对中高风险患者实施重点药学监护,实施早期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谵妄管理模式执行。比较2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疼痛评分、ICU住院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212例患者,干预组107例,对照组105例。2组年龄、性别、认知障碍史、酗酒史、既往病史、紧急入院、入院APACHEII评分、BUN、MAP、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和主要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8.41% (9/98) vs 26.67% (28/77), P<0.01],疼痛评分较低[(0,0) vs (0,0.5) , P<0.01],ICU住院时间较短[(10.21 ± 8.21)d vs (13.32 ± 9.74)d , 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3.74% (4/103) vs 11.43% (12/93) , P<0.05]。以本研究样本所建风险预测模型为:Log(P/1-P)(联合虚拟指标/概率)=-1.317 + 0.018 × 年龄 + 0.712 × 认知功能障碍史 + 0.215 × 酗酒史 + 0.592 × 治疗经历 + 0.008 × 入ICU时的MAP值 + 0.416 × 呼吸衰竭 + 0.011 × 入ICU时的BUN值。ROC分析显示,7指标联合应用对ICU患者发生谵妄的风险预测效能较高:ROC-AUC (95%CI)、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82 (0.834 ~ 0.931)、0.892、0.869、0.873。 结论 基于E-PRE-DELIRIC早期风险预估分层模型的谵妄管理模式(药学监护及早期干预等措施)可降低ICU患者谵妄发生率,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能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且缺少与胃癌HER-2阳性相关肿瘤标记物的报道。 目的 探讨血清CYFRA21-1表达水平与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65例,其中包括男115例,女50例,年龄分布为29 ~ 82岁。分析HER-2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CYFRA21-1水平,并绘制CYFRA21-1在HER-2阳性患者中表达的ROC曲线,分析其预测HER-2阳性胃癌的阈值。 结果 血清CYFRA21-1水平与胃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和分型、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有关(P <0.05);HER-2阳性组中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38);CYFRA21-1阳性表达在HER-2阳性组中的OR值为3.529(0.967 ~ 12.878),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预测百分比为70.4%,当CYFRA21-1的CUTOFF值为3.62 ng/mL时,对胃癌患者HER-2阳性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最高,分别为0.552,0.833。CYFRA21-1<3.62 ng/mL的胃癌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高于CYFRA21-1>3.62 ng/mL者(P=0.0024),HER-2阴性的胃癌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高于阳性者(P=0.0442)。 结论 HER-2基因及血清CYFRA21-1水平在胃癌转移、肿瘤较大、TNM分期较晚的患者中表达升高。CYFRA21-1水平较高、HER-2阳性者生存预后较差。高血清CYFRA21-1水平对胃癌患者HER-2基因阳性表达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公众的风险感知、情绪反应和行为规律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中的关键要素。 目的 探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及情绪、行为应对的演变特点,为评估公众风险感知状态,引导情绪反应及预测其行为变化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于2022年4-6月选取20名公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并提炼主题。 结果 公众风险感知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演化呈现“低—强—低—波动”的特点;情绪反应呈现“急性应激—慢性应激—缓解恢复”的特点;行为应对呈现“规避风险和控制损失—群际协作—维持健康行为”的特点。 结论 公众风险感知、情绪反应与行为应对随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展呈现出一定演变规律,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依此采取相应的应急管理决策和风险沟通策略,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效果。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是男性不育患者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目前其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分析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患者精浆蛋白组学,初步探索NOA相关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门诊行精液常规分析的NOA患者21例,按性激素水平分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primary hypogonadism)组(PH组,n=12例)、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secondary hypogonadism)组(SH组,n=6例)和性激素水平正常组(NH组,n=3例),使用label-free质谱技术对患者精浆进行蛋白质鉴定和相对定量。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对结果进行搜库鉴定,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在检测到的1144种蛋白质中,与性激素水平正常组组相比,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组分别有32个上调差异蛋白和8个下调差异蛋白,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组分别有14上调差异蛋白和99个下调差异蛋白;与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组相比,原发组有146个上调差异蛋白,21个下调差异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功能主要包括酶活性、代谢、肽链内切酶调节活性、受体结合,主要富集到溶酶体、补体和凝血级联、糖降解、氨基酸代谢等通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M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2)、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A(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A)、α-胰蛋白酶间抑制剂重链H4(Inter-alpha-trypsin inhibitor heavy chain,ITIH4)、热休克蛋白90B1(Heat shock protein 90kDa,HSP90B1)、α-2-HS-糖蛋白(Alpha-2-HS-glycoprotein,AHSG)、CD44抗原(CD44 antigen)和补体C9(Complement component C9)可能在NOA患者精子生成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重点分析了MDH2和HSP90B1。与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组相比,原发组中MDH2下调,HSP90B1上调。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DH2、PPIA、ITIH4、HSP90B1、AHSG、CD44和C9可能在NOA患者精子生成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NOA患者MDH2低表达提示睾丸功能异常所致,HSP90B1低表达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影响性激素水平所致。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提示氨基酸代谢和溶酶体消化功能异常可能会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正负反馈调节紊乱;代谢途径异常、糖降解紊乱、补体和凝血级联紊乱可能会导致睾丸功能障碍。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胰腺癌非手术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最佳治疗模式及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基于放疗的综合治疗胰腺癌非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模式及预后。 方法 分析2016-2020年间本科收治的230例基于放疗的综合治疗胰腺癌非手术患者(医学上不能手术切除或不适合手术)。利用Kaplan-Meier 法计算中位总生存(mOS)和无进展生存(mPFS)。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 23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140例和90例,中位年龄64岁(33-88岁)。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9个月(95% CI,18.2 -27.7个月),mOS和mPFS 分别为17.1个月和10.3个月,1年、2年、3年、4年和5年OS分别为68.1%、30.0%、16.0%、4.9%和2.5%。局限期(I/II期)、局部晚期(III期)和转移性(IV期)胰腺癌患者mOS分别为21.1个月、17.0个月和14.1个月;mPFS分别为14.0个月、12.7个月和6.9个月。在局限期患者中,单纯放疗(RT)与放化疗联合(CMT)组mOS无统计学差异(21.1个月 vs 19.3个月,P=0.620);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患者中CMT组mOS显著优于RT组,分别是19.2个月 vs 11.6个月(P=0.003)和15.7个月 vs 8.0个月 (P=0.017)。CMT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放疗再巩固化疗(CT-RT-CT)组、化疗序贯放疗(CT-RT)组和放疗序贯化疗(RT-CT)组mOS分别为23.1个月、16.4个月、18.0个月(P=0.007),且在局部晚期患者中生存有显著差异(25.5个月 vs 16.4个月 vs 18.0个月,P=0.034)。临床分期、基线CA19-9、治疗模式和放疗部位与患者生存独立相关(P均<0.05)。 结论 现代放化疗综合治疗背景下胰腺癌非手术患者整体生存明显改善。对于局限期患者,单纯放疗与放化疗联合的疗效相似,提示现代放疗可作为其根治性治疗的可选治疗手段。对于局部晚期和转移性患者,放化疗联合仍是最佳治疗选择。不同放化疗模式影响放化疗联合治疗患者的生存,CT-RT-CT的放化疗模式可能是局部晚期患者一种更佳的治疗手段。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既往研究表明胶质瘤的存在不仅会对病变周围造成损害,还会对肿瘤范围以外的其他远隔部位造成功能损害。对大脑网络的研究,可帮助临床医生对胶质瘤病人的手术预期及预后作出更精准的判断。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胶质瘤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探讨由肿瘤病变引起与大脑功能变化相关的结构网络重塑。 方法 共纳入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2020年收入的113例胶质瘤患者,采集所有受试者核磁共振扫描的弥散张量成像后,采用Mrtrix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及构建大脑结构网络,并通过GRETNA软件基于图论方法计算网络拓扑属性,观察不同位置肿瘤对脑结构网络的影响。 结果 额叶、颞叶、顶叶胶质瘤三组间的全局最短路径长度(the shortest path length,Lp)、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Cp)、全局网络效率(network Efficiency,Eg)、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Eloc)表现出现显著性差异,与额叶、颞叶胶质瘤组相比,顶叶胶质瘤组的全局拓扑属性表现为升高(P <0.05),与其他脑区节点网络属性指标相比,肿瘤所在脑区的节点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NBc)、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NDc)、全局效率(nodular global efficiency,NEg)升高,节点最短路径长度(nodular shortest path length,NLp)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不同脑叶位置胶质瘤的网络拓扑属性发生了变化,全局属性以及局部节点属性均表现出脑结构网络连接性改变。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随着医疗水平进步,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有接近一半的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尽管放疗是脑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放疗的剂量和次数是有限的,药物治疗已成为近年来研究重点。 目的 拟比较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颅外病灶有效的发生脑转移患者,继续曲妥珠单抗治疗或更换小分子TKI类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07年5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74例,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颅外病灶稳定、颅内病灶新发或进展的脑转移患者,一组继续曲妥珠单抗治疗(A组),另一组更换为TKI类药物治疗(B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颅内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是颅内客观反应率、颅内临床受益率和安全性。随访截至2022年4月。 结果 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曲妥珠单抗组38例,TKI组36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分别为49.5岁和44岁,两组的中位DFS分别为17.0个月和16.0个月(P>0.050)。曲妥珠单抗组和TKI组治疗脑转移患者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8个月(P=0.400),中位总生存分别为75个月和96个月(P=0.140),颅内病灶临床缓解率为(23.7% VS 41.7%,P=0.099),颅内病灶临床获益率为(63.2% VS. 75.0%,P=0.271)。曲妥珠单抗组共有34.2%(13/38)患者发生3级以上不良反应,TKI组共有41.7%(15/36)患者发生3级以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结论 对于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的脑转移患者, TKI类药物有延长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的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由于腹腔镜器械存在自由度低等固有缺点,其在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机器人手术相较于腹腔镜在此类人群中应用是否具有优势仍然未知。 目的 评价机器人对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五病区收治的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设备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以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后比较两组结局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疗效,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7例患者,其中机器人组108例,腹腔镜组99例。PSM后两组患者各为66例。机器人组的环周切缘阳性率(4.5% vs 15.2%, P=0.041)及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7.6% vs 22.7%,P=0.015)均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使用机器人手术系统有助于降低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OR: 0.269, 95%CI: 0.090-0.804, P=0.019)。 结论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有助于降低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环周切缘阳性率和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在改善短期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负重部位松质骨的大面积缺损修复是临床中的一大待解决难题,多孔镁金属结合磷酸钙(Ca-P)生物活性涂层有望克服这一难题,但缺乏相应力学和生物相容性评价。 目的 评价Ca-P涂层多孔镁金属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方法 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3D打印工艺制备多孔镁金属支架,通过化学转化法在多孔纯镁金属支架表面制备Ca-P生物活性涂层,无涂层镁金属支架做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S) 对材料涂层的形貌、成分进行表征;通过压缩力学实验,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支架屈服强度、弹性模量。采用CCK-8法、活死染色以及细胞粘附等手段检测多孔镁金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 制备Ca-P涂层多孔镁金属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结果显示多孔镁金属支架内部镁颗粒呈现出融合体状;Ca-P涂层由花瓣状晶粒以一定的取向相互堆叠而成,与基体无缝隙紧密结合。力学性能测试显示Ca-P涂层多孔镁金属支架抗压强度高于无涂层支架[(35.3\begin{document}$ \pm $\end{document} ![]()
![]()
0.7) Mpa vs (31\begin{document}$ \pm $\end{document} ![]()
![]()
1.0)Mpa,P=0.003,n=3];杨氏模量高于无涂层支架[(656\begin{document}$ \pm $\end{document} ![]()
![]()
8.7) Mpa vs (623\begin{document}$ \pm $\end{document} ![]()
![]()
7.0 )Mpa,P=0.007,n=3];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相比空白组,Ca-P涂层支架有明显促增殖作用,无涂层支架有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 相较于无涂层多孔镁金属支架,Ca-P涂层多孔镁金属支架力学性能高,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负重部位松质骨缺损的修复。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的炎症反应及脑水肿是造成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 P2X7R)具有介导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P2X7R的活化可触发炎症反应的激活,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目的 观察P2X7R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炎症及脑水肿的影响。 方法 使用经典的控制性皮层撞击模型构建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免疫荧光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和P2X7R含量变化,干湿重法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系)模拟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Western blot测BV2细胞系P2X7R蛋白含量,ELISA测定BV2细胞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的表达水平;采用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法探索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内皮细胞(bEnd3细胞系)的影响,Western blot测bEnd3细胞系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蛋白含量。 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增多并且显著活化,P2X7R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上,抑制P2X7R能降低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缓解脑水肿(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P2X7R含量升高,TNF-α、IL-1β、IL-6和IL-12表达量显著增加,而抑制P2X7R可以减少上述炎症因子的分泌(P<0.05)。共培养实验提示抑制P2X7R能增加创伤性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 结论 抑制P2X7R有助于降低小鼠急性创伤性脑损伤继发的神经炎症和脑水肿,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海上遇难者落水后常死于海水长时间浸泡后的低体温及相关并发症,肺脏是低体温损伤的重要器官之一,但目前针对低体温造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研究相对匮乏。 目的 探讨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 CIRP)在低体温性ALI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4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0h组(0 h,n=8)和实验组(n=32)。实验组分别用低温海水浸泡12 h、16 h、20 h、24 h(每组n=8),构建低体温性ALI动物模型。ELISA检测IL-6、IL-1β、eCIRP的含量,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和CI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检测CIRP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0h组相比,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肺损伤,病理切片可见肺泡壁增厚或结构破坏,肺泡腔内出血,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等; 16 h、20 h、24 h实验组血清中IL-6的表达显著增加,20 h、24 h实验组血清中IL-1β 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中CIRP表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2 h、16 h、24 h组P<0.05,24 h组P<0.01)。TUNEL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的大鼠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现象(P<0.01);通过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肺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细胞凋亡情况选择低温海水浸泡24 h为最佳构建模型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qRTPCR观察到24 h组肺组织内CIRP的表达增加。 结论 肺组织和外周血清的CIRP在低体温性ALI大鼠模型中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与低体温致ALI相关,同时与炎症因子IL-1β、IL-6水平呈现一致性趋势变化,因此推测CIRP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发挥作用,本研究初步证实了CIRP在肺组织区域和整体与低体温ALI的相关性。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常见的唾液腺肿瘤,极少数原发于泪腺,临床实践中认识有限。 目的 分析泪腺MEC的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泪腺ME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为56.35岁,男女比例7∶1。临床表现:21例(87.5%)眼球突出,16例(66.7%)眶外上方可扪及肿物,3例(12.5%)眶周疼痛。初发为泪腺MEC有19例,泪腺多形性腺瘤术后恶变为MEC有5例;6例发生远处转移。10例泪腺MEC的CT图像中,7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9例形状不规则,7例肿瘤内有钙化,7例肿瘤破坏周围骨质;8例泪腺MEC的MRI图像中,8例不均匀强化,均可见液化腔;4例形状呈不规则,3例侵犯颅内、副鼻窦、颞窝。24例泪腺MEC均进行了手术切除。病理证实24例均为高级别泪腺MEC,其中20例(83.3%)可见肿瘤侵犯神经,肿瘤细胞坏死,4个以上的核分裂/10个高倍视野;9例(37.5%)可见侵犯骨质。随访7例患者中1例复发(随访时间为12个月),6例患者未复发(平均随访时间为24.3个月)。 结论 高级别泪腺MEC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表现为无痛性眼球突出;影像大多表现为眶外上方中密度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常发生钙化,多伴有骨质破坏,可见液化腔,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需警惕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骨不连是骨折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4%-10%,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对骨不连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断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其中以时间诊断标准最为重要。研究显示,来源于患者个体情况、外伤和医疗干预的众多暴露因素可以导致骨不连的发生。探索这些危险因素和骨不连发生的内在相关性,开发风险预警模型,是可以早期识别骨不连的重要手段。
骨不连是骨折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4%-10%,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对骨不连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断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其中以时间诊断标准最为重要。研究显示,来源于患者个体情况、外伤和医疗干预的众多暴露因素可以导致骨不连的发生。探索这些危险因素和骨不连发生的内在相关性,开发风险预警模型,是可以早期识别骨不连的重要手段。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脓毒症是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治疗的免疫学机制,明确粪菌移植治疗对脓毒症小鼠肠道T细胞免疫状态和功能及肠道炎症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12只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粪菌移植组各4只,后两组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粪菌移植组小鼠在脂多糖注射24 h后以灌胃的方式接受来自健康小鼠的粪菌移植,检测各组小鼠肠道固有层T细胞及其亚群以及其表面功能性分子的表达,测量结肠长度,检测小肠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小鼠,脓毒症组小鼠小肠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22.03% ± 1.50% vs 30.78% ± 1.62%,P < 0.01),其中CD4 + T细胞(15.08% ± 1.01% vs 21.58% ± 1.95%,P < 0.01)和CD8 + T细胞(5.05% ± 0.39% vs 6.28% ± 0.21%,P < 0.01)均显著减少,小肠CD4 + T细胞(227.25 ± 11.47 vs 266.00 ± 6.27,P < 0.01)和CD8 + T细胞(73.40 ± 6.82 vs 102.80 ± 4.80,P < 0.01)表面CD28的表达显著下调,CD8 + 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19.90 ± 1.47 vs 15.00 ± 2.25,P < 0.05)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脓毒症小鼠肠道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受到抑制,结肠长度明显缩短[(6.90 ± 0.08) cm vs (8.18 ± 0.22) cm, P < 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小肠和结肠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损伤;而与脓毒症组小鼠相比,粪菌移植组小鼠肠道T细胞(26.43% ± 1.86% vs 22.03% ± 1.50%,P < 0.05),包括CD4 + T细胞(17.48 ± 0.85% vs 15.08% ± 1.01%,P < 0.05)和CD8 + T细胞(6.74% ± 0.39% vs 5.05% ± 0.39%,P < 0.01)数量均出现回升,CD4 + T细胞(252.25 ± 7.14 vs 227.25 ± 11.47,P < 0.05)和CD8 + T细胞(95.30 ± 3.63 vs 73.40 ± 6.82,P < 0.01)表面CD28的表达出现回升,CD8 + 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17.10 ± 0.52 vs 19.90 ± 1.47,P < 0.05)出现回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粪菌移植治疗的脓毒症小鼠肠道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结肠长度明显恢复[(8.13 ± 0.26) cm vs (6.90 ± 0.08) cm, P < 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小肠和结肠的炎症和损伤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结论 经粪菌移植治疗的脓毒症小鼠肠道T细胞数量和功能得到部分恢复,肠道T细胞的免疫稳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显著地缓解了脓毒症小鼠肠道的炎症和损伤。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海水吸入性肺损伤是呼吸危重症,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PFC)是一种无色无味呈惰性的有机化合物,在多种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抗炎、抗氧化、减轻肺损伤等作用,目前尚无PFC雾化吸入对海水淹溺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PFC雾化吸入对海水吸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 组8只:生理盐水组(N组)、全氟化碳雾化吸入组(P组)、海水吸入 + 生理盐水吸入组(SW组)、海水吸入 + PFC雾化吸入组(SP组)。SW组和SP组在建立海水吸入性肺损伤模型后30分钟,分别经气管给予生理盐水(2 mL/Kg)和PFC(2 mL/Kg)雾化吸入。于建模后4 h取肺组织、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检测组织病理学、炎症指标(TNF-α、IL-1β、IL-6)、氧化应激指标(MPO、MDA、SOD)、肺湿干比、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取右下肺做HE染色。另取16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每组4只(各组处理方式同上),各组于处死前30min经右侧股静脉注射2%伊文斯蓝染料(20 mg/Kg),测定肺组织伊文斯蓝含量。 结果 与N组相比,SW组肺损伤较重,肺损伤病理评分较高(P<0.05),血清及肺泡灌洗液TNF-α、IL-1β、IL-6、MDA、MPO、肺组织湿干比、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及肺组织伊文斯蓝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含量降低(P<0.05)。海水吸入后给与PFC雾化吸入,能明显降低肺损伤病理评分、血清及肺泡灌洗液TNF-α、IL-1β含量、肺泡灌洗液IL-6、血清MDA、蛋白含量、湿干比、肺组织伊文斯蓝含量(P<0.05),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IL-6、MPO在SW组和SP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全氟化碳雾化吸入能明显减轻大鼠海水吸入导致的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肺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TMEM)基因家族广泛参与细胞膜结构的组成,如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研究发现TMEM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促癌和/或抑癌的双重功能。TMEM不仅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功能, 同时与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更好地表征TMEM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探索其功能可以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TMEM)基因家族广泛参与细胞膜结构的组成,如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研究发现TMEM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促癌和/或抑癌的双重功能。TMEM不仅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功能, 同时与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更好地表征TMEM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探索其功能可以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口腔微生物失调加重了多种口腔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进程。进入绝经后期的妇女罹患口腔黏膜病和加速牙周骨质丢失的风险更高,但口腔菌群变化与女性进入绝经后期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 目的 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初步观察卵巢切除小鼠的口腔菌群结构变化。 方法 16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ariectomy,OVX)和假手术组(Sham-operated,SHAM)。卵巢切除术4周后对股骨进行显微CT扫描和骨密度与骨参数的分析,取小鼠口腔拭子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显著下降,骨表面积/骨体积和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口腔菌群共同含有687种ASVs,SHAM组特有1086种,OVX特有930种。OVX组的Chao1指数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SHAM组(P<0.05)。门水平上OVX组的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丰度较SHAM组下降(P<0.05)。属水平上OVX组的梭杆菌属、乳酸乳球菌属、萨特氏菌属等菌属的丰度相比SHAM组降低(P<0.05);放线菌属等菌属的丰度相比SHAM组增高(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SHAM组厚壁菌门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的相对丰度增高(P<0.05) 结论 卵巢切除小鼠出现骨丢失现象,并且口腔菌群的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初步为研究绝经后妇女口腔菌群改变与口腔疾病加重的关系提供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急进高原作训如果减少阶梯习服或低氧预适应训练,会增加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生风险。AMS是因急性缺氧而引起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可直接导致作训减员。因此,积极进行药物研发,预防AMS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观察口服丹芪精颗粒对快速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防护作用。 方法 以2022年6月某部参加高原训练分队的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共纳入80例(18 ~ 35岁官兵),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口服丹芪精颗粒(主要由黄芪、丹参、黄精等药物组成),对照组口服红景天胶囊(主要成分为红景天),于进驻高原前7天开始口服,共给予14天。比较两组在进驻高原后第1天(T1)、第3天(T2)、第7天(T3)时一般情况、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和AMS量表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药物安全性指标。 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分),SpO2(%)在各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驻高原后第7天中医证候积分与本组进驻高原后第1天比较均下降显著(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与进驻第1天比较,在进驻第3天、7天时两组TNF-α、IL-6水平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IL-8水平及AMS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等指标均未见异常。 结论 丹芪精颗粒可减少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改善急进高原人员临床症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对急性高原暴露人员发生AMS起到防护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跃可以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增加癌变的可能。 目的 探究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过表达miR-124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影响。 方法 选取43只SPF级Wistar大鼠作前瞻性研究,从中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并将剩余33只大鼠构建胃癌前病变模型,最重建模成功30只,平均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miR-124抑制剂组(miR-124 inhibitor)和miR-124模拟物组(miR-124 mimic)。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iR-124抑制剂组、miR-124模拟物组miR-124相对表达量下降,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wnt、β-catenin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miR-124抑制剂组miR-124表达水平下降,EGF、EGFR、IL-6、TNF-α水平、wnt、β-catenin表达量升高,miR-124模拟物组miR-124相对表达量升高,EGF、EGFR、IL-6、TNF-α水平、wnt、β-catenin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miR-124抑制剂组相比,miR-124模拟物组miR-124相对表达量升高,EGF、EGFR、IL-6、TNF-α水平、wnt、β-catenin表达量降低(P均<0.05)。 结论 过表达miR-124可降低大鼠胃黏膜的损害,改善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异常,颌骨骨质和骨量都发生明显改变,是牙周炎的全身促进因素之一。Wnt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干细胞矿化并修复骨组织缺损。然而2型糖尿病影响下Wn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对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调控仍未可知。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对大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MSCs)增殖及分化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方法 选取连续两周随机血糖≥16.7mmoL/L的13周龄GK大鼠为2型糖尿病组,相同周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两组各10只;无菌条件下采用骨髓冲洗法与骨片消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两组JBMMSCs作为研究对象。CCK-8 法检测并比较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被诱导凋亡的能力。对JBM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后,qRT-PCR评估成骨、成脂及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后ALP的表达变化,茜素红染色比较钙结节形成能力差异,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诱导后脂滴形成能力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JBMMSCs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降低,凋亡早期与晚期的细胞比例增加(P<0.05)。两组JBMMSCs成骨诱导后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和 Runx2 mRNA表达升高,但2型糖尿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钙结节形成能力和ALP染色面积及密度较对照组低(P<0.05)。成脂诱导后,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脂滴的形成较对照组减少(P<0.05)。2型糖尿病组JBMMSCs成骨诱导7d后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Wnt4、Wnt5a、Wnt7b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高, β-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 结论 2型糖尿病影响大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克隆、抑制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其成骨能力的降低可能与Wnt信号通路相关。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线粒体转移是干细胞发挥免疫修复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Miro1是线粒体转移过程的关键蛋白,但其动力学研究欠缺研究模型。 目的 构建过表达Miro1的间充质干细胞稳转细胞株,为线粒体动力学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抗炎修复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方法 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后进行Gibson反应、转化及Gateway等方法构建载体,并对载体进行酶切鉴定。慢病毒感染间充质干细胞后,使用嘌呤霉素进行药物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后续分为三组进行相关鉴定:①BMSC组:正常间充质干细胞;②Con-BMSC组:慢病毒空载体感染的间充质干细胞;③MiroHi-BMSC组:过表达Miro1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RT-qPCR、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三组细胞Miro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划痕试验、水平迁移实验、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以进行干细胞特性鉴定。 结果 所构建的载体完成酶切鉴定,并成功获得过表达Miro1重组慢病毒载体pLV-EGFP:T2A:Puro-EF1A>mRhot1/HA。经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MiroHi-BMSC组的Miro1表达高于BMSC组和Con-BMSC组(P<0.05),干细胞水平、垂直迁移能力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干细胞均可成功进行成脂及成骨诱导分化。 结论 通过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Miro1Hi-BMSCs稳转细胞株,且该稳转株仍保留干细胞特性,可用于间充质干细胞调控线粒体转移的相关研究。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氮化硅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生物植入材料,数字化光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3D打印技术,同时具备打印精度高和打印速度快的性能,目前尚缺乏数字光处理成型氮化硅作为牙科用植入材料的研究报道。 目的 研究使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制备氮化硅陶瓷牙科种植体,评估其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并初步评价其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影响。 方法 参考国标GB 30367-2013,GB/T 10700-2006对数字光处理成型氮化硅陶瓷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弯曲强度,单边预裂纹梁法测试断裂韧性,弯曲法测试弹性模量。应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对数字光处理成型氮化硅陶瓷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细胞增殖以及细胞活力的检测。 结果 为了匹配牙槽骨的弹性模量,设计了低弹性模量氮化硅配方体系,数字光处理成型氮化硅陶瓷弹性模量为125 GPa,弯曲强度243 MPa,断裂韧性为 2.6 MPa·m 1/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浸提液浓度培养下的L929细胞相对存活率均大于80%。活死细胞荧光染色结果示浸提液组活死细胞数量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流式结果示浸提液组增殖指数持续增加,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 数字光处理成型氮化硅陶瓷具有典型的氮化硅微观结构,良好的弹性模量以及生物安全性,显示出牙科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潜力。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作为颅内Willis环区域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旁路或代偿性供血途径,对脑组织灌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近年来,对烟雾病颈外动脉代偿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对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明确代偿血管的始动和增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作为颅内Willis环区域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旁路或代偿性供血途径,对脑组织灌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近年来,对烟雾病颈外动脉代偿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对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明确代偿血管的始动和增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乳腺癌骨转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骨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并形成微转移,但目前缺乏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作用的研究报道。 目的 探讨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迁移和增殖影响。 方法 通过超高速离心法提取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 tracking analysis,NTA)和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外泌体特性;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分析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膜结构囊状小泡,直径分布为100 ~ 200 nm,且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Alix和TSG101。CCK-8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20 μg/mL的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影响乳腺癌细胞的活性,30 μg/mL、50 μg/mL的外泌体能够降低乳腺癌细胞的活性。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20 μg/mL的外泌体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P<0.05)。CCK-8增殖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20 μg/mL的外泌体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P<0.05)。 结论 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这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提供可能的靶点和治疗策略。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包括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和含有神经内分泌癌成分的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MiNEN绝大部分为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因其罕见性,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提高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目的 以胃腺癌为参照,探究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总生存率。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非cM1期的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胃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1:3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调整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腺癌队列之间的混杂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关联因素。 结果 共纳入5443(96.0%)例胃腺癌与226(4.0%)例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后者包括148例神经内分泌癌和78例腺-神经内分泌癌。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胃腺癌在首诊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法、胃切除方式、T分期、N分期、TNM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75例胃腺癌和215例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完整的生存信息,倾向性匹配后进行生存分析发现胃腺癌患者的OS均明显优于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 vs 87.3%,67.3% vs 58.9%,59.8% vs 48.3%, P=0.002),亚组分析显示:胃腺癌患者的OS优于神经内分泌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分:89.7% vs 87.6%,67.3% vs 57.5%,59.8% vs 50.5%, P=0.008),胃腺癌患者的OS优于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分:89.7% vs 86.8%,67.3% vs 61.1%,59.8% vs 44.9%, P=0.034),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与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OS无统计学差异(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分:87.6% vs 86.8%,57.5% vs 61.1%,50.5% vs 44.9%, P =0.993)。对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析显示:神经内分泌癌与腺-神经内分泌癌在首诊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法、胃切除方式、T分期、N分期、TNM分期、免疫标记物表达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年龄(HR: 1.945,95CI%:1.249-3.030)、肿瘤大小(HR: 2.199,95CI%:1.029-4.701)、TNM分期[Ⅱ期vs.Ⅰ期(HR: 1.669; 95CI%:0.596-4.670),Ⅲ期vs.Ⅰ期(HR: 5.710; 95CI%:2.197-14.837)]与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生存独立关联。 结论 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腺癌有着截然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其浸润能力更强,侵袭性更高,OS明显劣于胃腺癌,然而神经内分泌癌和腺-神经内分泌癌有着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及OS;年龄≥60岁、肿瘤≥3 cm、Ⅲ期多提示胃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较差的预后。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湿疹是婴儿时期最早出现、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受环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发病机制尚未全面阐释。有Gal-9、IL-33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多种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的报道。 目的 分析脐血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IL-33水平与42 d婴儿湿疹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14例,新生儿出生时立即采集脐血,检测脐血Gal-9、IL-33水平。在生后42d进行门诊随访,调查婴儿湿疹发生情况及母亲相关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湿疹分为湿疹组和无湿疹组,分别比较两组脐血Gal-9、IL-33水平与42 d婴儿湿疹发生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婴儿湿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制作脐血IL-33的ROC曲线。 结果 湿疹组68例,无湿疹组46例,婴儿湿疹患病率为59.6%。两组在性别、胎龄、身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家族过敏史、母亲年龄及母亲孕期是否患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哺乳期间是否进食易致敏食物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脐血Gal-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IL-33中位水平湿疹组高于无湿疹组[31.03(15.42,44.80)vs22.42(12.25,32.53)](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脐血IL-33高水平表达和母亲哺乳期间致敏饮食与42d婴儿湿疹发生独立关联(P<0.05)。脐血IL-33的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619(95%CI:0.516 ~ 0.722),特异度为82.6%,敏感度为41.2%。 结论 脐血Gal-9水平与42d婴儿湿疹的相关性较差,脐血IL-33水平则与婴儿湿疹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且IL-33高水平表达是湿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但对早期婴儿湿疹的预测价值较低。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50%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CLM)且患者预后往往较差。肝转移灶同步切除可提高CLM患者预后水平。 目的 探讨CL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联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断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并行同期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病理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肝转移灶分布位置,将患者分为单侧肝转移组及双侧肝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CLM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 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57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57例,年龄范围31至82岁。按照转移灶位置分为单侧肝转移组及双侧肝转移组,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共成功匹配31组。双侧肝转移组患者中肝转移灶数目>3的比例(51.6% vs 9.7%)显著高于单侧肝转移组(P<0.05),而OS(19.00[13.0,37.0] vs 38.00[20.0,48.0])、3年生存率(29.0% vs 54.8%)显著低于单侧肝转移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位于右半结肠、原发肿瘤低分化、双侧肝转移、肝转移灶数目>3、术前CEA>10 ng/ml对CLM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位于右半结肠(HR=4.067, 95%CI:1.738-9.516,P=0.001)、分化程度为低分化(HR=2.482,95%CI:1.280-4.812,P=0.007)、双侧肝转移(HR=2.263,95%CI:1.008-5.079,P=0.048)、术前CEA>10 ng/ml(HR=2.230, 95%CI:1.048-4.747, P=0.037)、术前CA199>27 ng/ml(HR=2.049, 95%CI:1.008-4.166,P=0.048)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双侧肝转移的CLM患者肝转移灶数量相对更多、OS及3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原发肿瘤位于右半结肠、原发肿瘤低分化、双侧肝转移、术前CEA>10 ng/ml以及术前CA199>27 ng/ml是影响CLM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放射治疗是直肠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国内放疗设备种类繁多、层次不一,基层医院放疗设备落后,大多以国产放疗设备为主。 目的 探讨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剂量学特点与治疗实施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选择依据。 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2017年7月至10月治疗患者中选取1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资料,分别采用国产加速器(A组)和进口加速器(B组)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和验证比较。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对靶区及危及器官进行剂量统计,根据相应公式计算靶区适形指数(CI)与均匀指数(HI),最后统计机器治疗时间和跳数。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的治疗计划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限量要求。两组计划中,B组靶区的D2%、D5%、D98%、CI和HI优于A组(P<0.05),但两组的D95%无统计学差异。在正常器官保护上,两组的小肠V30、双侧股骨头V40无显著差异,而A组膀胱的V40优于B组(P<0.05)。两组计划通过率无统计学差异,在计划实施效率上A组略优于B组(P<0.05)。 结论 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均能实现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的靶区剂量分布要求,剂量学上安全可行,各级别医院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选择应用。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TS)是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关注T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构建基于入院生命体征、入院血气分析等早期指标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以预测TS患者临床结局,辅助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决策。 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2014年-2021年收治的TS患者信息,分为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两个部分,基于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三种分类算法建立院内死亡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选择最佳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结果 在建模过程中,筛选出TS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本次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218例和死亡组63例。内部验证中,RF模型获得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最高,为0.856(95%CI: 0.847 ~ 0.865),DT模型的AUC为0.756(95%CI: 0.740 ~ 0.772),LR模型的AUC为0.801(95%CI: 0.780 ~ 0.822)。RF模型的准确率(0.807)、精确率(0.886)、召回率(0.866)、F值(0.876)、AUC(0.856)等分类器性能指标均值均大于0.8。在50例外部验证集中RF模型的表现与内部验证相似,提示RF模型对TS患者死亡风险识别能力较强。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三种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提示RF模型亦优于LR和DT模型。 结论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预测TS患者院内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 subunit,MED)是广泛存在于酵母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多蛋白体复合物,参与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II(RNA polymerase II,RNA pol-II)间的信息传递过程。MED19作为人中介体复合物的亚基之一,与人生长发育,尤其是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对人MED19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MED19研究提供依据与思路。
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 subunit,MED)是广泛存在于酵母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多蛋白体复合物,参与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II(RNA polymerase II,RNA pol-II)间的信息传递过程。MED19作为人中介体复合物的亚基之一,与人生长发育,尤其是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对人MED19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MED19研究提供依据与思路。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大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少数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其特点为侵袭周围的解剖结构,对常规治疗抵抗,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目前,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从三方面综述了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进展:1)标准的治疗方案为再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但不能控制肿瘤进展;2)替莫唑胺被推荐作为侵袭性垂体瘤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只对部分患者有效;3)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新的分子靶向药物(mTOR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用于治疗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研究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给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大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少数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其特点为侵袭周围的解剖结构,对常规治疗抵抗,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目前,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从三方面综述了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进展:1)标准的治疗方案为再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但不能控制肿瘤进展;2)替莫唑胺被推荐作为侵袭性垂体瘤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只对部分患者有效;3)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新的分子靶向药物(mTOR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用于治疗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研究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给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可参与低氧引起的血管重塑,使肺动脉压力升高。但OPN调控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自噬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HPH)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OPN对PASMCs增殖及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PASMCs自噬的调控作用。 方法 原代分离 PASM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平滑肌细胞鉴定。将细胞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Normoxia)、低氧对照组(Hypoxia)、低氧 + OPN干扰空病毒组(H + OPN EV)、低氧 + OPN干扰慢病毒组(H + OPN shRNA)、低氧 + PI3K抑制剂LY294002组(H + LY)。各组分别用EdU阳性标记率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中的OPN、PI3K、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的表达;透射电镜、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PASMCs自噬情况。 结果 与Normoxia组相比,Hypoxia组OPN、PI3K、AKT、mTOR、Beclin1、LC3B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LC3B、Beclin1红色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Hypoxia组相比,H + OPN EV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 + OPN shRNA组和H + LY组OPN、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Beclin1、LC3B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LC3B、Beclin1红色荧光强度增强(P<0.05)。 结论 在低氧条件下,OPN可促进PASMCs增殖并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PASMCs自噬。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胆管炎老年女性患者,患者出现高热、黄疸,且合并胰腺占位、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泌尿系感染、冠心病、帕金森,诊治难度大,术后风险高。经过多学科讨论,专家决定规避外科手术风险,在内镜下行ERCP微创治疗,并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诊疗方案及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术后患者顺利出院。多学科协作为麻醉医生提供了重要脏器功能评估和手术麻醉选择的建议,可有效襄助麻醉管理,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更好的维持患者术后功能状态。
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胆管炎老年女性患者,患者出现高热、黄疸,且合并胰腺占位、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泌尿系感染、冠心病、帕金森,诊治难度大,术后风险高。经过多学科讨论,专家决定规避外科手术风险,在内镜下行ERCP微创治疗,并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诊疗方案及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术后患者顺利出院。多学科协作为麻醉医生提供了重要脏器功能评估和手术麻醉选择的建议,可有效襄助麻醉管理,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更好的维持患者术后功能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胰腺作为分泌胰岛素的器官,随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生发展而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这其中可能蕴含着有关DM发病及进展的关键信息。除各种生化指标外,胰腺影像学也提供了反映DM胰腺的相关信息,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及核医学成像技术,分别从胰腺外形、血流动力学信息、分子成像等方面非侵入性可视化DM患者胰腺。近年来,基于磁共振及核医学成像的β细胞成像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利用核素标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靶向探针量化胰岛β细胞总数(β-cell mass,BCM)技术已初显成效,为胰岛BCM检测提供了新颖的可视化方法。但受限于各类成像技术的应用条件及缺乏相关临床数据、有效可靠的判读标准和评估方法等因素,目前临床上仍无准确有效及安全性高的特异性评估DM胰腺成像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DM胰腺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评估DM患者胰腺影像学工具提供参考。
胰腺作为分泌胰岛素的器官,随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生发展而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这其中可能蕴含着有关DM发病及进展的关键信息。除各种生化指标外,胰腺影像学也提供了反映DM胰腺的相关信息,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及核医学成像技术,分别从胰腺外形、血流动力学信息、分子成像等方面非侵入性可视化DM患者胰腺。近年来,基于磁共振及核医学成像的β细胞成像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利用核素标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靶向探针量化胰岛β细胞总数(β-cell mass,BCM)技术已初显成效,为胰岛BCM检测提供了新颖的可视化方法。但受限于各类成像技术的应用条件及缺乏相关临床数据、有效可靠的判读标准和评估方法等因素,目前临床上仍无准确有效及安全性高的特异性评估DM胰腺成像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DM胰腺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评估DM患者胰腺影像学工具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导致喉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和转移,喉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的 研究microRNA-25(miR-25)在喉鳞癌Hep-2细胞体外侵袭转移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应用微小RNA过表达载体(mimic)和抑制载体(inhibitor)转染Hep-2细胞,分别增加和抑制Hep-2细胞中miR-25的表达,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ep-2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 上调Hep-2细胞中miR-25表达后,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Hep-2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5组Hep-2细胞增殖能力亦显著降低。而抑制miR-25表达后,Hep-2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均显著增强。 结论 miR-25的表达量显著影响喉鳞癌Hep-2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提示miR-25可能是抑制喉鳞癌转移的一个有效靶点。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伏隔核位于腹侧纹状体,主要由中型多棘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构成,根据其表达受体的不同,又细分为表达多巴胺D1受体、多巴胺D2受体、腺苷A1及A2A受体的神经元亚型。以往研究发现伏隔核参与调控奖赏、成瘾、摄食、学习及睡眠-觉醒等神经生物学行为,与皮质、中脑多巴胺能核团等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新近的研究表明伏隔核在全身麻醉意识调控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对伏隔核各亚型神经元及其投射通路在睡眠-觉醒和全身麻醉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伏隔核位于腹侧纹状体,主要由中型多棘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构成,根据其表达受体的不同,又细分为表达多巴胺D1受体、多巴胺D2受体、腺苷A1及A2A受体的神经元亚型。以往研究发现伏隔核参与调控奖赏、成瘾、摄食、学习及睡眠-觉醒等神经生物学行为,与皮质、中脑多巴胺能核团等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新近的研究表明伏隔核在全身麻醉意识调控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对伏隔核各亚型神经元及其投射通路在睡眠-觉醒和全身麻醉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随着腹腔镜辅助全胃根治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手术器械更新,腹腔镜技术逐渐实现完全腹腔内操作,被称为完全腹腔镜技术。其中食管空肠吻合是手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梳理了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后常用的食管空肠吻合方式并分析其优劣势,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腹腔镜辅助全胃根治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手术器械更新,腹腔镜技术逐渐实现完全腹腔内操作,被称为完全腹腔镜技术。其中食管空肠吻合是手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梳理了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后常用的食管空肠吻合方式并分析其优劣势,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背景 口腔鳞状细胞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总体预后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凭借自身的优势广泛应用口腔癌治疗,其中光敏剂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光敏剂是取得良好光动力疗效的关键。 目的 研究盐酸巴马汀(palmatine hydrochloride,PaH)联合激光(Laser)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株CAL-27生长、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CAL-2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巴马汀(PaH)组(0 ~ 16 μmol/L)、激光(Laser)组(0 ~ 2.4 J/cm2)及盐酸巴马汀联合激光(PaH-PDT)组(PaH 2 μmol/L + Laser 2.4 J/cm2),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H组和Laser组CAL-27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aH-PDT组CAL-27细胞增殖明显抑制,且呈药物浓度-激光强度依赖关系。在激光强度分别为1.2 J/cm2、1.8 J/cm2和2.4 J/cm2时,Pa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3 μmol/L、4.1 μmol/L和2.1 μmol/L。PaH-PDT诱导CAL-27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下调Cyclin B1和CDK1表达,上调P21和P27表达。PaH-PDT作用CAL-27细胞后,细胞凋亡率由3.4%±0.7%上升至35.17%±3.9%(P<0.05)。PaH-PDT诱导细胞内ROS生成,上调P53、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 结论 PaH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光敏剂介导光动力疗法抑制口腔癌细胞CAL-27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aH-PDT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和调控凋亡蛋白P53、Bax和Bcl-2的表达有关。